-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共144题
1949年以来,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国际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了哪一个外交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一致同意以什么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55年在万隆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周恩来握手的美国总统是谁?两人握手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求同存异;促成了会议的成功。
(4)尼克松;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缓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于上图所示会谈期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对处理当时和以后的国际事务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除提出上述“原则”外,还取得了哪两大外交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72年2月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当晚的宴会上,尼克松宣称:“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万哩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
——《谈判大师周恩来》
(3)你同意材料二中尼克松说的“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结论吗?试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后有新变化,举例说明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做出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195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同意,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尼克松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台湾问题仍然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和台海地区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4)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 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3:“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1)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美国在崛起中成功解决了哪些重大国际国内问题?概括美国成功崛起的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阅读下列四幅浮雕或图片。
(2)从图1图2有关信息说明中国复兴道路面临什么主要障碍?是怎样扫除的?图3与图4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哪些方面的问题?各吃了哪些大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试从体制角度说明中国1949年前后的第三次大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08年12月2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其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土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恶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酌,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改革开放前后建设的历程,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解决了的问题:国家南北分裂和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1929——1933年经济危机问题;两次世界大战问题;苏联强大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问题。
经验: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营造良好的外部保障;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其崛提供了内在动力;实现国家统一,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工业的发展。
(2)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
建设的规模速度与阶级斗争问题。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反右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全面内乱。
(3)①政治上结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独裁统治,建立了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②经济上恢复了经济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走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声誉奠定了外交基础。
(4)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善民生;必须改革开放,建立适合国情的经济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英国政府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顶峰。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880年占22.9%;1900年占18.5%;1953年占8.6%;1980年占4%。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8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世界工业中的位次由1950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
——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哪个阶段?分析同期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归纳英帝国主义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经济运行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岛被割让的原因和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由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强占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以发展资本主义。殖民帝国主义。
(2)在世界范围内,英国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大量资本输出;设备陈旧,不愿采用新技术;其它国家经济的发展;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削弱;英属殖民地的影响。
(3)英国是强国;中国是弱国;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增强;英国的国家实力相对下降。国家实力影响外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