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二府三司
- 共59题
反腐败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一大亮点。全会公报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公报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国古代为整顿吏治,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特点:①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②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或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③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
(2)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不良后果:往往会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3)特点:①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②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
(4)重要影响:积极: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监察官员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法律、政令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消极: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
(5)启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 ]
正确答案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正确答案
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