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日本有学者指出在明治维新前“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穷困的,武士们在衣者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此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道廉耻为何物”。该作者的目的是

[ ]

A维护幕府统治

B揭露武士的腐朽

C揭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D客观地讲述历史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表明幕府统治的基础开始动摇的事件是

[ ]

A1853年,美国入侵日本

B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

[ ]

A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现状

D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②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下辖大名和武士

③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00 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1872年日本第一列火车   1876年日本的新式学校    官办八幡制铁所

材料三  ( 日本明治维新时)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 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 ,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 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19 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 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 )从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角度,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材料四,概括“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三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闭关锁国政策。 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

(2 )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3 )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4 )措施:设立新式学校;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将明治维新引向歧途,结合材料及所学,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不同:政府主导;重视近代科学技术;重视外语教育。

(2)核心:忠君思想(或儒家忠孝思想)。背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3)(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最终使日本因侵略扩张而战败,给日本人民以及东亚和平带来深重灾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把全国所有的人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2)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影响:①促使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②引起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变化,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③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加剧了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

(3)黑船事件。强迫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4)推翻幕府统治,赶走外国侵略势力,进行社会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永年间(1848~1854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显著的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以“增强了民族力量”的。(3分)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3分)

正确答案

(1)含义: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4分)

(2)废除旧体制;殖产兴业;倡导“文明开化”;建立军队(如分别答具体内容也可)。(3分)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或侵略朝鲜)。(2分)

(3)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3分)

试题分析:

(1)这把烈火象征着日本民族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2)第一小问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回答:政治-----废旧建新;经济-----发展新经济;

文教-----倡导“文明开化”;军事-----建立新军队。19世纪末,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转而侵略掠夺亚洲的其他国家。

(3)这一问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灌输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华族制度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等。

点评: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踏上了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表明幕府统治的基础开始动摇的事件是

[ ]

A1853年,美国入侵日本

B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②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下辖大名和武士

③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