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 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据此回答: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始终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简要说出汉、唐、元、明、清为加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采取的相应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概述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与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2)汉朝:推恩令;形成内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元朝:行省制;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3)君主权利不断加强,丞相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政治制度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制度不断地走向完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巳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巳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官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置一刺史,监察地方。其督察内容规定六条:“第一,强宗豪右占有田地房屋超过规定,‘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二,郡国相守不遵奉诏令行事,‘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第三,守相不体恤疑案,随意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为百姓所痛恨;守相选举不公,‘苟阿所爱,蔽贤宠顽’;第五,守相子弟仗势欺人,私相嘱托以图逃避监察;第六,守相与下属勾结,巴结豪强,贪污受贿等。”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代刺史监察的主要对象。监察会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上历来有不同意见,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为妥?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对象:郡国守相及其子弟部属、强宗豪右、诸侯王等。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澄清吏治、惩治腐败。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在中央集权、保证中央权威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应给地方适当权力。理由: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的知识扼要分析,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宋太祖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②削实权。削弱、剥夺宰相、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规定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制节奏报,派文臣任州郡长官,以免拥兵作乱。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①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②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以上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均可得满分)。

下一知识点 :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唐朝节度使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