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反应和核能
- 共210题
1930年,科学家发现:在真空条件下用粒子轰击
Be时,会产生一种贯穿能力强且不带电、质量与质子很接近的粒子和另一种原子核。
(1)写出这个过程的核反应方程;
(2)若该种粒子以初速度v0与一个静止的C核发生碰撞,但没有发生核反应,该粒子碰后的速率为v1,运动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反。求
C核与该粒子碰撞后的速率。
正确答案
解:(1)核反应方程Be+
He →
C+
n
(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解得C核碰撞后的速率
【选修3-5选做题】
静止的锂核63Li俘获一个速度为8×106 m/s的中子,发生核反应后若只产生了两个新粒子,其中一个粒子为氮核42He,它的速度大小是8×106 m/s,方向与反应前的中子速度方向相同,求反应后产生的另一个粒子的速度。
正确答案
解:完成此核反应的方程式:63Li+10n→42He+31H
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42+33v3=-8×106 m/s
即:反应后所产生的另一个粒子的速度大小为8×106 m/s,方向与反应前的中子速度方向相反
由能量定恒得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是分子水平上的人体功能显像的国际领先技术,它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的手段。
(1)PET在心脏疾病诊疗中,需要使用放射正电子的同位素氮13示踪剂。氮13是由小型回旋加速器输出的高度质子轰击氧16获得的,反应中同时还产生另一个粒子,试写出该核反应方程。
(2)PET所用回旋加速器示意如图,其中置于高真空中的金属D形盒的半径为R,两盒间距为d,在左侧D形盒圆心处放有粒子源S,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如图所示。质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q。设质子从粒子源S进入加速电场时的初速度不计,质子在加速器中运动的总时间为t(其中已略去了质子在加速电场中的运动时间),质子在电场中的加速次数与回旋半周的次数相同,加速电子时的电压大小可视为不变。求此加速器所需的高频电源频率f和加速电压U。
(3)试推证当R>>d时,质子在电场中加速的总时间相对于在D形盒中回旋的总时间可忽略不计(质子在电场中运动时,不考虑磁场的影响)。
正确答案
解:(1)核反应方程为 ①
(2)设质子加速后最大速度为v,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②
质子的回旋周期 ③
高频电源的频率 ④
质子加速后的最大动能 ⑤
设质子在电场中加速的次数为n,则 ⑥
又 ⑦
可解得 ⑧
(3)在电场中加速的总时间为 ⑨
在D形盒中回旋的总时间为 ⑩
故
即当R>>d时,t1可忽略不计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撞击核发现了质子。
(1)写出这个核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
(2)上述核反应可以用如下的模型来认识,运动的α粒子撞击一个静止的核,它们暂时形成一个整体(复合核),随即复合核迅速转化成一个质子和另一个原子核,已知复合核发生转化需要能量1.19 MeV。那么要想发生上述核反应,入射的α粒子的动能至少要多大?
(3)英国物理学家威耳逊在1911年发明了“云室”,带电粒子在云室中运动时,可以显现出运动的径迹。把云室放在匀强电场中,分别将质子和α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打入同一匀强电场中,观察它们运动的径迹,如果质子和α粒子运动的径迹相同(电场方向和质子、α粒子运动径迹所在平面平行)。求:质子和α粒子进入电场时的动能之比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1)
(2)α粒子撞击核形成复合核,动量守恒,即m0v0=(m1+m2)v
系统损失的动能变成复合核发生转化所需要的能量,即=1.19 MeV
入射α粒子的动能
(3)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中,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设它沿入射方向的位移是x,沿电场方向的位移为y,有
质子和α粒子的径迹相同,即它们沿入射方向通过相同的位移x时,沿电场方向的位移y也相同
质子和α粒子动能之比
【选修3-5选做题】
已知氘核质量为2.0136u,中子质量为1.0087u,He核的质量为3.0150u。
(1)写出两个氘核聚变成He的核反应方程;
(2)计算上述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3)若两氘核以相等的动能0.35MeV做对心碰撞即可发生上述核反应,且释放的核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则反应中生成的He核和中子的动能各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1)应用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不难写出核反应方程为:H+
H→
He+
n
(2)由题给条件可求出质量亏损为:△m=2.0136u×2-(3.0150+1.0087)u=0.0035u
所以释放的核能为△E=△mc2=931.5×0.0035MeV=3.26 MeV
(3)因为该反应中释放的核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即转化为He核和中子的动能
若设He核和中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速度分别为υ1、υ2,则由动量守恒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得m1υ1-m2υ2=0
Ek1+ Ek2=2Ek0+△E
解方程组,可得:Ek1=(2Ek0+△E)=
×(2×0.35+3.26)MeV=0.99 MeV
Ek2=(2Ek0+△E)=
×(2×0.35+3.26)MeV=2.97 MeV
氘核的质量为2.0136u ,氦3的质量为3.0150u,中子的质量为1.0087u.两个氘核聚变成一个氦3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计算两个氘核聚变释放的能量.
(3)计算1kg氘完全聚变为氦3所释放的能量.这能量相当于多少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能?(煤的热值为3.344×107J/kg)
正确答案
解:(1) 核反应方程为:
(2) 两个氘核聚变前后的质量亏损:
△m=2mD-(mHe+mn)=2×2.013 6u-(3.0150+1.0087)u=0.0035u
释放的核能△E=△mc2 =0. 0035×1.6606×10 -27×(3. 00×108)2J=5. 23×10 -13J .
(3)1 kg 氘所含的核数(个)
每2个氘核聚变释放的能量为5. 23×10 -13J ,
1kg 氘完全聚变成氦3所释放的能量
相当于燃烧煤的质量为
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利用中微子与水中11H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1)中微子与水中11H的核反应,产生中子(10n)和正电子(0+1e),即中微子,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
[ ]
A.0和0
B.0和1
C.1和0
D.1和1
(2)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 kg,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_____________J。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不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试通过分析比较,具有相同动能的中子和电子的物质波波长的大小。
正确答案
(1)A
(2)8.2×10-14,遵循动量守恒
(3)λn<λe
放射性同位素C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以用来判定古生物体的年代,此项研究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发生衰变,放出β射线变成一个新核,其半衰期为5 730年。试写出此核反应方程。
(2)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的含量只有活体中的25%,则此遗骸距今约有多少年?
正确答案
解:(1)核反应方程:,
(2)活体中的含量不变,生物死亡后,遗骸中的
按其半衰期变化,设活体中的
含量为N0,遗骸中的
含量为N,由半衰期的定义得:
N=()
N0,即0.25(
)
所以=2,t=2τ=11460年
天文学家测得银河系中氨的含量约为25%。有关研究表明,宇宙中氦生成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宇宙诞生后2分钟左右生成的;二是在宇宙演化到恒星诞生后,由恒星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生成的。
(1)把氢核聚变反应简化为4个氢核()聚变成氦核(
),同时放出2个正电子(
)和2个中微子(
),请写出该氢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并计算一次反应释放的能量。
(2)研究表明,银河系的年龄约为,每秒钟银河系产生的能量约为
(即
)。现假定该能量全部来自上述氢核聚变反应,试估算银河系中氦的含量。(最后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根据你的估算结果,对银河系中氦的主要、生成途径作出判断。(可能用到数据:银河系质量约为,原子质量单位1
,l u相当于1.5×
的能量,电子质量
,氦核质量
,氢核质量
,中微子
质量为零)
正确答案
解:(1)
(2)
氦的含量
(3)由估算结果可知,远小于25%的实际值,所以银河系中的氦主要是宇宙诞生后不久生成的
用中子轰击锂核()发生核反应,生成氚核和α粒子,并释放出4.8Mev的能量(1u=931.5Mev)。
(1)请写出核反应方程;
(2)设放出的能量全部由质量亏损获得,试求质量亏损为多少?
(3)若放出的核能全部转化为α粒子和氚核的动能,且它们的动量等值反向,求α粒子的动能为多少Mev?
正确答案
解:(1)
(2)根据质能方程
可得:
(3)设、
、
、
分别为氦核和氚核的质量和速度
根据动量守恒:
所以α粒子和氚核的动能之比为:
α粒子的动能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