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句表达
- 共52题
科学家们表示,年幼的狨猴会学着在别的狨猴呼喊结束后再发声,这一发现或可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学不会发声,没有模仿所听到的声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说话来说必不可少。但是狨猴研究者表示,灵长类动物仍然在以近乎交谈的方式互相呼喊,因为它们会等待别人呼喊结束后再发声——而这种能力经常在语言进化的讨论中被忽略。如果这种技能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它该更接近人类的相当技能,因为婴儿是在和母亲咿咿呀呀的过程中学会这种技能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划线处出现在文段中间,需要照应前后话题。前文提到“年幼的狨猴会学着在别的狨猴呼喊结束后再发声”,话题和“语言”有关。后文提到“除了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学不会发声,没有模仿所听到的声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说话来说必不可少”,话题也和“语言”有关,之后的内容是对该观点的解释说明。故根据前后话题,划线处所填句子的话题也应围绕“语言”,对应B项。
A项,“交往方式”属于文段中未涉及的新信息,故排除A项。
C项,“交流障碍”属于文段中未涉及的新信息,故排除C项。
D项,属于文段中未涉及的新信息,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易错点
C
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尽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对应的位置?由是而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由划线处前出现的“由是而知”可知,空格处所填句子在整个文段中起到总结的作用。文段先是解释了“刻舟求剑”的含义,并举例说明。接着以转折关联词“但”引导观点,提出这个成语还提示了我们道理和知识是“分道扬镳”的,并解释了何为“分道扬镳”,即事物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状态的。故空格处所填句子的话题应重点围绕“但”之后的内容,强调事物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对应B项。
A项,文段没有提到“意识”,故排除A项。
C项,没有体现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这一话题,故排除C项。
D项,“相互转化”属于文段未涉及的新信息,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易错点
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