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共20262题
为验证Cl2、Br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氯水、溴水、NaCl溶液、NaBr溶液、酒精、四氯化碳)实验步骤如下图,填写图中的空白。
(1)2 mL 试剂 ;加入少量 试剂;再加入
试剂; 现象: 。
(2)可以证明Cl2的氧化性_____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Br2的氧化性;氯元素的非金属性 _____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_溴元素的非金属性。
( 3 )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4,要使溶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变为7∶1∶1,则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正确答案
(1)NaBr溶液 ; 氯水 ; 四氯化碳 ; 分成两层 上层无色、下层棕红色(或橙色或橙红色) 。
(2)强于;强于(3)Cl2+2Br-=2Cl-+Br2
(4)3:8
试题分析:(1)验证Cl2、Br2的氧化性强弱,结合题干提供的试剂,可知第一支试管应该装的是2mLNaBr溶液,第二支试管中加入氯水,振荡之后再加入CCl4把置换出来的Br2从混合液中萃取出来,混合液分成两层,上层为NaCl溶液无色,下层Br2和CCl4,呈棕红色(或橙色或橙红色)。
(2)由实验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Br2的氧化性,结合元素周期律,也可得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溴元素的非金属性。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
(4)依题意,可设原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为4X、X、4X,反应后溶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为7X、X、X,通入氯气后,发生如下反应:Cl2+2I-=2Cl-+I2,可知I-的减少量为Cl2通入量的2倍,则,
。
点评:探究式实验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卤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结合反应原理,题干信息,巧妙假设,化繁为简。
硫酸的工业制备是一个重要的化工生产过程,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需要在生产工艺中考虑到绿色工艺。
I尾气的吸收和综合利用。
以工业制硫酸的尾气、氨水、石灰石、焦炭、碳酸氯铵和KCI为原料可以合成硫化钙、硫酸钾、亚硫酸铵等物质。合成路线如下:
(1)反应III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反应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V在25℃、40%的乙二醇溶液中进行,该反应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为 。
Ⅱ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SO2的催化氧化所使用的催化剂为V2O5,实际生产中,催化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含有V2O5、VOSO4和SiO2等,其中VOSO4。能溶于水。回收V2O5,的主要流程如下:
(4)若反萃取使用的硫酸用量过大,进一步处理时会增加____ 的用量。
(5)浸取还原过程的产物之一是VO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氧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KClO3+6VOSO4+3H2SO4= 2(VO)2(SO4)3+KCl+3H2O;若两步所用试剂Na2SO3与KC1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7,则该催化剂中V2O5、VO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正确答案
(1)1︰4
(2)NH4HCO3+NH3+CaSO4=CaCO3↓+(NH4)2SO4
(3)K2SO4在40%的乙二醇溶液中溶解度更小
(4)NH3•H2O
(5)Na2SO3+V2O5+2H2SO4= 2VOSO4 +Na2SO4+2H2O , 2︰3。
试题分析:(1)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为:CaSO4+4CCaS+4CO↑.在该反应中CaSO4作氧化剂,C作还原剂,它们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4 。(2)由框图中的信息可知反应Ⅳ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H3+CaSO4=CaCO3↓+(NH4)2SO4。(3)反应V在25℃、40%的乙二醇溶液中进行,该反应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为K2SO4在40%的乙二醇溶液中溶解度更小。(4)若反萃取使用的硫酸用量过大,为中和硫酸消耗的氨水就会增多。所以进一步处理时会增加NH3•H2O的用量。(5)浸取还原过程的产物之一是VO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V2O5+2H2SO4= 2VOSO4 +Na2SO4+2H2O。氧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KClO3+6VOSO4+3H2SO4= 2(VO)2(SO4)3+KCl+3H2O;若两步所用试剂Na2SO3与KC1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7,则该催化剂中V2O5、VO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7×6-12×2)=2:3.
现有两份铵盐样品A、B,其成分都是(NH4)2SO4、NH4HSO4的混合物。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想要确定A和B中各成分的含量。
甲组同学取了数分相同质量的样品A溶于水,然后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1mol/L的NaOH溶液,水浴加热至气体全部逸出。(此温度下,铵盐不分解)。该气体干燥后用足量的浓硫酸完全吸收。浓硫酸增重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如图。分析该图像,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段涉及的离子方程式: 。
(2)c点对应的数值是 ;样品A中(NH4)2SO4、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乙组同学取了数份不同质量的样品B,分别加入到200mL 1mol/L的NaOH溶液中,同样用水浴加热,将逸出气体干燥后再用浓H2SO4吸收。测定结果如下表:
分析该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3)①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编号为 的实验中,氢氧化钠足量,铵盐中的铵根离
子完全转化成气体;m的值为 。
②计算样品B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用小数表示,保留两位小数)
(1)乙组同学在研究时发现,浓硫酸增重的质量与样品B的质量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假设样品的质量为x(g),浓硫酸增重的质量为y(g)。求:当x在不同范围时y与x的函数关系。
正确答案
(1)NH4+ + OH― = NH3↑+ H2O (1分)
(2)4.25 (2分) 9:2 (3分)
(3)①Ⅰ (1分) 2.04 (2分) ②17% (3分)
(4)12.35
试题分析:
(1)0-25ml: NaOH溶液与NH4HSO4中的H+作用:2NH4HSO4+2NaOH= (NH4)2SO4+Na2 SO4+2H2O
ab段:(NH4)2SO4+2NaOH="2" NH3↑+ 2H2O+ Na2 SO4 离子方程式:NH4+ + OH― = NH3↑+ H2O
(2)①解:设浓硫酸增重的质量为x
(NH4)2SO4+2NaOH="2" NH3↑+ 2H2O+ Na2 SO4
2 34
(275-25)/1000*1 x x="4.25" c点对应的数值是4.25
②样品A中(NH4)2SO4、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2
解:设NH4HSO4的物质的量为y
①2NH4HSO4+2NaOH= (NH4)2SO4+Na2 SO4+H2O
2 2 1
y 1*25/1000 0.025/2
y=0.025
② (NH4)2SO4+2NaOH="2" NH3↑+ 2H2O+ Na2 SO4
1 2
0.125 1*(275-25)/1000
原(NH4)2SO4:0.125-0.0125=0.1125(mol)
(NH4)2SO4、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125/0.025=9/2
(3)I 和II可知,I铵盐最少,NaOH足量,铵盐能反应充分。浓硫酸增重的质量即氨的质量。
解:设I(第一份)NH4HSO4和(NH4)2SO4的物质的量为x和y,I中铵盐都反应了
115x+132y=9.88 放出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x+2y
①NH4HSO4 ---------2NaOH----- NH3↑ (2)(NH4)2SO4--------2NaOH-----2 NH3↑
x x y 2y
第二份的质量是第一份的2倍,NH4HSO4的物质的量也为2倍,物质的量为2x
对于第二份:先NH4HSO4---------H+ ---------OH-
2x 2x 2x
第二份吸收氨的质量与第一份等,物质的量也等。
NH4+---------OH-
x+2y x+2y 有NaOH:2x+ x+2y=0.2*1 和115x+132y=9.88 x=0.04 y=0.04
放出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x+2y="0.12" 放出的氨气的质量为:m=17*0.12=2.04(g)
②样品B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4(x+2y)*100%/9.88=17%
60、由I可知样品B中NH4HSO4和(NH4)2SO4的物质的量均为0.04 mol,是物质的量1:1混合。
假设样品的质量为x(g),浓硫酸增重的质量为y(g)。有几个特殊点
(1)0.2 molNaOH恰好反应需NH4HSO4和(NH4)2SO4的质量x(g),设NH4HSO4和(NH4)2SO4的物质的量均为n
NH4HSO4-----------2NaOH ----------- NH3↑ ;(NH4)2SO4-----------2NaOH----------- 2NH3↑
n 2n n n 2n 2n
对于NaOH :4n=0.2 n="0.05" 样品的质量 x=115*0.05+132*0.05=12.35(g)
浓硫酸增重的质量为y:即氨的质量:3n*17
(2)浓硫酸增重的质量为0时,样品的质量为x(g),此时NaOH 量不足,只与H+反应
NH4HSO4- ----------NaOH
0.2 0.2
样品B中的质量为x:0.2*115+0.2*132="49.4(g)"
当x大于等于49.4 y=0 ;x小于等于12.35 ,NH4HSO4和(NH4)2SO4物质的量1:1混合,物质的量为x/247,含氨气3 x/247,质量为y="17*3" x/247=51x/247。12.35
配制250ml 1.0 mol/L 的Na2CO3溶液,需称取Na2CO3固体多少克?取配制好的溶液25ml,往其中逐滴滴加1.0 mol/L的H2SO4溶液15ml,求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正确答案
26.5g, 0.005mol,0.112L
试题分析:n(Na2CO3)=250ml*10-3L/ml*1.0mol/L=0.25mol; m(Na2CO3)=nM=0.25mol*106g/mol =26.5g;n(H+)=2n(H2SO4)=2*15ml*10-3L/ml*1.0mol/L=0.03mol
CO32- + H+ = HCO3-
1 1 1
0.025mol 0.025mol 0.025mol
HCO3- + H+ = H2O + CO2
1 1 1
0.30-0.025 n
n = 0.005mol
V(CO2)=n*Vm=0.005mol*22.4L/mol =0.112L
将15.6 g Na2O2投入到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回答:
(1)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2)该反应中所消耗的水的质量为 g。
(3)将反应后的溶液配成1000m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正确答案
(1)2.24L (2分)(2)3.6g (2分) (3)0.4mol·L-1 (2分)
试题分析:15.6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
15.6g÷78g/mol=0.2mol
则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2Na2O2 + 2H2O=4NaOH + O2↑
2mol 36g 4mol 22.4L
0.2mol 3.6g 0.4mol 2.24L
即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反应中所消耗的水的质量为3.6g
将反应后的溶液配成1000m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4mol÷1L=0.4mol/L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有关就是的了解掌握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答题能力。该题难度不大,学生不难得分。
(1) 甲烷的分子个数为1.204×1023,则甲烷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mol,所含的原子个数共有______个,与这些甲烷质量相等的O2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____ mol。
(2)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目的NO和NO2两种气体,其质量比 ,物质的量比为 ,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比为 。
(3)一定量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混合物用100 mL 3.00 mol/L的NaOH溶液(密度为1.12g/mL)恰好完全吸收,测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质的量为0.050 0 mol。
①原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②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③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Cl2)∶n(H2)=________。
正确答案
(9分)(1)0.2 ,NA,0.1(2)30:23,2:1,2:1
(3)、(1) 10.71% (2)0.250 mol (3)3︰2
(1)甲烷的分子个数为1.204×1023,则甲烷的物质的量为1.204×1023÷6.02×1023/mol=0.2mol;所含的原子个数共有0.2×5×NA=NA;甲烷的质量是16g/mol×0.2mol=3.2g,所以氧气的物质的量是3.2g÷32g/mol=0.1mol。
(2)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目的NO和NO2两种气体,其物质的量之比是2︰1,所以质量之比是2×30︰1×46=30︰23;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比就是物质的量之比,因此也是2︰1。
(3)①根据可知,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
。
②测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质的量为0.050 0 mol,则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3mol-0.0500mol=0.25mol、
③根据反应的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可知,生成0.0500mol次氯酸钠的同时还生成0.050mol氯化钠,所以由氯化氢生成的氯化钠是0.25mol-0.0500mol=0.2mol。因此生成的氯化氢是0.2mol,剩余的氯气是0.05mol,所以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Cl2)∶n(H2)=0.15︰0.1=3︰2。
MnCO3可用作电讯器材元件材料,还可用作瓷釉、颜料及制造锰盐的原料。实验室模拟以MnO2为原料生产MnCO3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MnCO3难溶于水和乙醇,受热易分解。
⑴ 实验室中过滤操作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 。
⑵①检验水洗是否合格的方法是 。
②水洗结束后,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 。
⑶ MnCO3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不同价态的锰的氧化物,其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300℃时,剩余固体中n(Mn)∶n(O)为 ;图中点D对应固体的成分为 (填化学式)。
正确答案
⑴玻璃棒(1分)
⑵①取最后一次洗涤滤出液少许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水洗合格(或其他合理答案) (2分)
②乙醇易挥发,便于低温干燥,防止MnCO3受热分解(1分)
⑶1∶2 (3分) Mn3O4和MnO(或其他合理表达) (3分)
试题分析:
⑶设MnCO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即质量为115 g
①A点剩余固体质量为115 g×75.65%="87" g
减少的质量为115 g-87 g="28" g
可知MnCO3失去的组成为CO
故剩余固体的成分为MnO2
②C点剩余固体质量为115 g×61.74%="71" g
据锰元素守恒知m(Mn)="55" g,则m(O )1="71" g-55 g="16" g
则n(Mn)∶n(O)=∶
=1∶1
故剩余固体的成分为MnO
同理,B点剩余固体质量为115 g×66.38%="76.337" g
因m(Mn)="55" g,则m(O )2="76.337" g-55 g="21.337" g
则n(Mn)∶n(O)=∶
=3∶4
故剩余固体的成分为Mn3O4
因D点介于B、C之间,故D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Mn3O4与MnO的混合物。
将51.2 g铜恰好完全溶于V mL 10 mol/L硝酸中得到硝酸铜溶液,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O2、N2O4)的混合物共17.92 L(标准状况),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 mL
2.0 mol/L NaOH溶液完全吸收,得到500 mL(假设吸收气体后溶液体积不变)钠盐溶液。
发生的反应有: N2O42NO2
NO+NO2+2NaOH=2NaNO2+H2O
2NO2+2NaOH=NaNO2+NaNO3+H2O
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硝酸铜溶液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V=________。
(2)上述钠盐溶液中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上述硝酸铜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再加入足量铜粉,有W g铜完全溶解,将收集到的气体(只有NO生成)全部收集于一试管中,并将充满该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里,再向试管里充入一定量的氧气,最终恰好使溶液充满试管。
①W=______________。②通入的氧气在标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8分)(1)0.8 mol(2分),260(2分) (2)0.4 mol/L(2分)
(3)①153.6(1分)②26.88 L(1分)
试题分析:(1)铜的物质的量是51.2g÷64g/mol=0.8mol
则根据铜原子守恒可知,硝酸铜溶液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为0.8mol
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5L×2mol/L=1mol
则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的化学式可知
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1mol
所以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8mol×2+1mol=2.6mol
则V=1.6mol÷10mol/L=0.26L=260ml
(2)设NO、NO2、N2O4的物质的量分别是a、b、c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17.92L÷22.4L/mol=0.8mol
则a+b+c=0.8mol
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3a+b+2c=1.6mol
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a+b+2c=1mol
解得a=0.3mol、b=0.3mol、c=0.2mol
则混合气相当于是0.3mol的NO和0.7molNO2
根据方程式NO+NO2+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可知
生成的硝酸钠是0.2mol、亚硝酸钠是0.8mol
所以上述钠盐溶液中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0.5L=0.4 mol/L
(3)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是1.6mol
则根据方程式8H++2NO3-+3Cu=2NO+3Cu2++4H2O可知
消耗铜的物质的量是2.4mol
质量是2.4mol×64g/mol=153.6g
由于最终恰好使溶液充满试管,这说明生成的NO又恰好生成硝酸,则根据电子的得失守恒可知,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是(2.4mol×2)÷4=1.2mol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2mol×22.4L/mol=26.88 L
点评:该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要求高。该题的关键是在明确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守恒法,即质量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以及电子的得失守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科素养。
明矾石的主要成分为K2SO4·Al2(SO4)3·2Al2O3·6H2O,此外还含有少量Fe2O3杂质。某校研究小组利用明矾石制备氢氧化铝的流程如下:
(1)“焙烧”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SO4)3+
S
Al2O3+
______↑。
(2)分离溶液和废渣的操作是________,“溶解”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节pH”后过滤、洗涤Al(OH)3沉淀,证明沉淀已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
(4)“母液”中可回收的物质是________。
(5)若“焙烧”过程中恰好消耗48 g硫黄,则理论上最终可得到________ g氢氧化铝。
正确答案
(1)2 3 2 9 SO2
(2)过滤 Al2O3+2OH-=2AlO3-+H2O
(3)取最后一次洗涤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已洗涤干净
(4)K2SO4、Na2SO4
(5)468
(1)分析已知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知,只有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故最终只可能生成SO2。(2)结合流程可知,分离溶液和废渣可用过滤操作;溶解时,Al2O3与碱反应。(3)Al(OH)3沉淀表面吸附有SO42-,故可取最后一次洗涤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已洗涤干净。(4)“母液”中可回收的物质是易溶的K2SO4和Na2SO4。(5)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2Al2(SO4)3~3S,n(S)=1.5 mol,n[Al2(SO4)3]=1 mol,n(Al2O3)=1 mol,明矾石中n(Al2O3)=2 mol,依据铝元素守恒可知,n(Al)=n[Al(OH)3]=6 mol,则氢氧化铝质量为468 g。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SO2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 64 g SO2的物质的量为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 ,所含原子数为 。
(2)写出除去下列物质所含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
①Na2CO3固体(NaHCO3) ②FeCl3溶液(FeCl2)
③Mg粉(Al) ④CO2(SO2)
正确答案
(1)1 mol , 22.4L , 3NA或1.806×1024
(2)①加热 ②Cl2 ③NaOH溶液(或KOH溶液) ④KMnO4(H+)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
试题分析:(1)根据物质的理和质量,体积,微粒数的关系进行计算即可。(2)①Na2CO3固体(NaHCO3)由于后者能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故用加热法。②FeCl3溶液(FeCl2)Cl2能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铁。③Mg粉(Al)可加入强碱溶液进行过滤即可。④CO2(SO2)由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或酸性较二氧化碳强,故可以选择KMnO4(H+)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