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共20262题
(8分)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质量比为 ,分子数之比为 ,硫原子个数比为 。
正确答案
3∶2、12∶10、3∶2、3∶2(各2分)
设SO2和SO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和y,则有2x=3y,解得x︰y=3∶2。质量之比是3×64∶2×80=6∶5。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分子数之比是3∶2,根据化学式可知,硫原子数之比是3∶2。
(1)0.3 mol NH3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与________个H2O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相等。
(2)含0.4 mol 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4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已知16 g A和2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和31.76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
(4)2.3 g Na中含________mol e-,在跟足量水反应中失去________mol e-。
(5)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709×1023
(2)0.6 mol
(3)106 g/mol
(4)1.1;0.1
(5)
在标准状况下,44.8L的NH3气体质量为 g, 其中含 个氢原子,其中含 molN;将其溶于水配成200mL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 mol/L。
等物质的量的CH4和NH3两种气体中, H原子数之比为 ,二者的质量之比为 ,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之比为 。
正确答案
34; 6NA; 2; 10; 4:3; 16:17 ; 1:1
试题分析:在标准状况下,44.8L的NH3气体物质的量为,其质量为
,其中含
个氢原子,含2molN;将其溶于水配成200mL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等物质的量的CH4和NH3两种气体中,设有1mol的CH4和NH3 ,则其 H原子数之比为4:3,二者的质量之比为16:17;在同温同压下,相同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相同的体积,故二者的体积之比为1:1.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计算量也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及其相应的推导公式。
(10分)将足量铁投入到200mLH2SO4与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产生H21.12L(STP下),铁块质量减轻1.2g,求原溶液中c(H2SO4)及c(CuSO4)(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正确答案
0.25mol/L 1.0mol/L
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主要是依据几个关系式即、
、n=m/M、c=n/V等。
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12L
所以依据可知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12L÷22.4L/mol=0.05mol
根据氢原子守恒可知
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05mol
因此根据c=n/V可知
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5mol÷0.2L=0.25mol/L
铁和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是
Fe + CuSO4=FeSO4+Cu
1mol 1mol 1mol
X x x
置换出氢气消耗的铁是0.05mol
所以有(x+0.05mol)×56g/mol-64xg/mol=1.2g
解得x=0.2mol
所以硫酸铜的浓度是0.2mol÷0.2L=1.0mol/L
(5分)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mL1.84mol/L的稀硫酸,若实验仪器有:
E.10mL量筒 F.胶头滴管
G.50mL烧杯 H.100mL容量瓶
实验时应选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是(填入编号): 。
正确答案
EFGCHF
浓硫酸配制稀硫酸,则需要量取。浓硫酸的体积是,所以首先需要E和F。浓硫酸的稀释在烧杯中进行,同时还需要玻璃棒。转移时通过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最后定容还需要胶头滴管,即正确的答案是EFGCHF。
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 g,完全燃烧后测得22 g CO2。
(1) 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________g。
(2) 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 CO和CO2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7
(2) 1:1
(3) 7:11
(1)由三个原子构成的某气体分子,其摩尔质量为M g/mol,该气体的体积为V L(标准
状况),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
①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②该气体中所含的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
③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g/L;
④该气体的一个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_g。
(2)气体化合物A分子式可表示为OxFy,已知同温同压下10 mL A受热分解生成15 mL O2和10 mL F2,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推断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O3F2 阿伏加德罗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1)由mol,含有分子数为
NA,原子数为分子数的3倍:
NA;密度是单位体积气体的质量:
g/L;1 mol气体中含有NA个分子,一个分子的质量为
g。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写出分解方程式为2OxFy 3O2+2F2,则A的化学式为O3F2。
(8分)在10mL含有AlO2-离子的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的盐酸, 所得Al(OH)3沉淀质量和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问:
(1)此溶液中同时含有____mol___ 离子;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MN段发生的反应是
(3)C(或M)点的纵坐标为0.78,则c(AlO2-)=
(4)点B的横坐标为30,则到点N处滴入的HCl溶液体积为 mL
正确答案
(1)0.02mol;OH- (2)Al(OH)3+3H+=Al3++3H2O
(3)1mol (4)60ml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滴加盐酸开始不产生沉淀,故溶液中还含有OH-,开始加入的20mL盐酸用于中和OH-,由于H++OH-=H2O,故溶液中n(OH-)=n(H+)=0.02L×1mol/L=0.02mol,
故答案为:0.02;OH-;
(2)由图可知,MN段是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
故答案为:Al(OH)3+3H+=Al3++3H2O;
(3)由图可知,从20mL~40mL发生的反应为AlO2-+H++H2O═Al(OH)3↓,该阶段消耗的盐酸体积为40mL-20mL=20mL,由方程式可知溶液中n(AlO2-)=n(H+)=0.01L×1mol/L=0.01mol,故c(AlO2-)=0.01mol/.0.01L=1mol/L,
故答案为:1;
(4)由图可知,加盐酸到点N处,氢氧化铝恰好完全溶解,此时溶液中阴离子为C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n(Cl-)=n(AlO2-)+n(OH-)=0.01mol+0.02mol=0.03mol,故此阶段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为0.03mol/1(mol/L) =0.03L=30mL,故N点滴入的HCl溶液体积共为30mL+30mL=60mL,
故答案为:60。
点评:本题考查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关图象的化学计算等,难度中等,清楚各阶段发生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
(6分)实验室里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少量的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I(浓) MnCl2+C12↑+2H2O
取一定量的浓盐酸使其与二氧化锰发生反应,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反应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
(2)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 。
(3)实验室备用的浓盐酸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19g·cm-3,
为使用方便,请计算出该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
正确答案
(6分)(1)26.1g (2)1.2mol (3)11.9 mol·L-1(每空2分)
考查物质的量有关计算及根据方程式进行的有关计算。
(1)标准状况下,6.72L氯气的物质的量是6.72L÷22.4L/mol=0.3mol
反应的方程式是
MnO2+4HCI(浓) MnCl2+C12↑+2H2O
1mol 4mol 1mol
0.3mol
所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锰的物质的量是0.3mol
质量是0.3mol×87g/mol=26.1g
(2)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3mol×4=1.2mol
(3)根据可知,该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 14分)(1)3.6克H2O的物质的量是 ,含有 个H2O,含有 molH。
(2)3.01×1023个OH—的物质的量为 ,质量为 ,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正确答案
( 14分)
(1) 0.2mol, 1.204X1023, 0.4 ;
(2) 0.5mol,8.5g,4.5mol,5mol 。
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1)水的摩尔质量是18g/mol,所以根据n=m/M可知,3.6g水的物质的量是0.2mol,则根据根据可知,含有的水分子数是0.2mol×6.02×1023/mol=1.204X1023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含有0.4mol氢原子。
(2)根据根据可知,3.01×1023个OH—的物质的量为3.01×1023÷6.02×1023/mol=0.5mol;质量是0.5mol×17g/mol=8.5g;OH—中含有9个质子和10个电子,因此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9=4.5mol,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10=5mol。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