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德国强租胶州湾,变山东为其势力范围的条件和原因有

①山东地理位置重要②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

③排挤英国在山东的势力④争夺在华的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

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④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1985年,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轰动全国。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令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反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2分,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

(2)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第一手材料,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不难归纳,第二小问,选择一种观点进行作答,做到论从史出,自圆其说即可。保守就从维新变法的局限性去分析,近代化则从政治的民主化角度去作答,激进则从其超越经济基础角度来讲。(2)这两部文献都是事件的当事者所著,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应该仔细的辨别。史学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问题。应该注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多方考证。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不断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关于历史研究的问题,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3月,我国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把这些公有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依据材料一,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藏民主改革方式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作用。(9分)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确立;西藏叛乱被平息;西藏人民要求民主改革。(6分)

(2)特点: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没收和赎买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6分)

作用: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3分)

试题分析:

(1)经过三大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9年平定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2)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的欢迎;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对奴隶主区别对待;农奴和奴隶获得生产资料。改革的作用,对奴隶主区别对待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8分)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分)

正确答案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8分)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7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直接归纳出康有为反对革命的理由,即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说明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完全失败,尤其是指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其对后世的思想启蒙作用表现在: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套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正确答案

(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特色:材料 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下一知识点 : 百日维新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维新运动的兴起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