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共2985题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共2985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国家出台了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居民看到“以旧换新”,既能享受国家补贴,还能让老式家电、汽车来个升级换代,纷纷购买。这说明()

①积极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②财政可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③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调控经济④财政可以带动工业生产、促进节能减排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财政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表明

①国家把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②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注重社会公平

③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④财政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经济日报》报道,2013 年上半年部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税收收入降幅较大、财政困难的地方,为了“补缺”,出现了征收“过头税”现象:有的时间上“过头”,提前收税;有的幅度上“过头”,收一些不该收的税,或者提高税率;等等。下列对此做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税收具有固定性,是否提前征缴无所谓

②没有坚持依法征税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侵犯了纳税人权益,纳税人可以拒绝缴纳

④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纳税人应该积极配合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得属于

A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 1%。与此相对应,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8万亿元增长至18.4万亿元,年均增长16%。这表明

A居民消费水平受末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B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C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D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下列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的措施有:

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 

④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16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0%;超过2000元至5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5%。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35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

A165元

B190元

C400元

D525元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iphone4s),我只能去买四袋苹果。”这启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

①大力发展经济,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②完善收入公平分配的相关制度

③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大幅度增加人们收入

④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逐步改为征收增值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①意味着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征税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③有效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实现社会公平

④直接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中央财政赤字拟安排2450亿元,比去年预算赤字减少500亿元。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其目的在于

A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B刺激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C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D增加国家收入,减少赤字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