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蒸汽机
- 共233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些学者把科学进入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显著特征。这一说法自有道理,但有许多人不敢苟同。在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很贫乏,不能直接用于工业过程。事实上,直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化学和电子科学的繁荣,科学理论才为新的方法和新工业提供了基础。不管怎样,早在19世纪末期,科学的方法——尤其是观察和实验——已被付诸实践(都不是成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些进步并非皆归功于专业技术人员。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学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和工程师以及其他自学成才者。许多事例表明,“实验方法”一词太正式和确定,不能准确描绘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反复实验法”也许更恰当。
——R.卡梅伦《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870年至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明的影响,虽然这不是说传统的、来自经验的方法大部分甚至全盘都被抛弃了。经验主义在许多工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有些工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
——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卷
(1)说明科学技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科学技术和科学发现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通过材料和以上问题,你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认识?
正确答案
(1)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科学不够发达,科学知识运用于工业条件还不够成熟,因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改进和发明主要来自于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研究的影响很不显著。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实验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对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依靠熟练的技术工人进行工业技术的改造和革命的方式已不适用。科学的新发现应用于工业生产,促使生产手段的革命化进步,所有的工业部门几乎都受到新的科技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电力运用到无线电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给社会带来重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责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14分)从“欧洲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叙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张广勇《全球通史·史论》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材料四 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局域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1)福泽谕吉提出了怎样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评判这一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经济扩张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4)据材料四,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付?(4分)
正确答案
(1)观点:欧洲史观或“欧洲中心论”(1分)
评判:观点片面(1分),作者夸大了欧洲文明的作用。欧洲文明的确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也对人民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2)特点:古代世界文明显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1分)
史实:①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③罗马的法律制度都各具特色。(3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出现国家垄断同盟。(1分)
(4)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差距扩大。(2分)
应付:①大力发展,积极应对;②因势利导,趋利避害;③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历史观的归纳可以结合“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得出欧洲史观或“欧洲中心论”;评判这一观点注意采用辩证法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解答本问首先需要归纳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即古代世界文明显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可以用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古代罗马“法治”来论证着一特点。滴(3)问,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依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来分析归纳方式的不同即可。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已学关于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分析归纳即可,而应对措施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如大力发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
(14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优势地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优势形成的政治、经济条件。(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1分)(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80字左右。)
正确答案
(1)政治条件: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确立。(1分)
经济条件:两次工业革命带来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和便利的交通运输。(2分)
(2)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和“19世纪末”的年代信息,欧洲的优势地位政治上源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经济上源于两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方面的优势,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联系,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世界整体发展。在这期间,欧美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对外扩张,一方面使对亚非拉落后地区遭到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传播了先进的制度、思想、生产方式。总之可从世界、欧美发达国家、亚非拉落后地区等角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展开。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正确答案
(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2分)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6分)
(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治理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4分)
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人伦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4分)
试题分析:(1)做法:题目问的是“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的做法”根据材料一中的“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去考虑,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中的“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和所学知识中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发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3)同:根据材料二中的“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取缔市区桐油煎熬”、“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和材料三中的“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相同之处。异:可以重新对照材料二和三,能够看出材料二中有“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而材料三中没有;材料三中则有更多的法律规定,以及与生产力进步相关的措施,材料二则没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