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共681题
材料一
城西幼儿园成立于2009年7月,是瑞昌市规模最大的市级示范园,也是该市最早在全园开展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教育的幼儿园。她位于环境优美的水木京华小区内,园所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善。可容纳托、小、中、大18个教学班共700多名幼儿。
材料二
表为瑞昌市幼儿园近三年学生数
材料三
下图为瑞昌市城区简图
(1)简述瑞昌市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瑞昌市城西幼儿园2009—2011规模越来越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城西住宅区中90%以上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城西幼儿园,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或冬季寒冷干燥);有利:夏季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冬季气温较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城市化进程快,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由于交通的发展,校车的出现,城市周边的乡村与城市联系紧密;人们追求城里更好的学前教育。
(3)该居住区离城西幼儿园较近,接送方便;城西幼儿园的环境优美;城西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完善;城西幼儿园的教学水平较高,理念先进等。
2013年1月17 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 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26分)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 2013年 4 月 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各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左图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图。右图为舟山市 2007 年和 2010 年三次产业就 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 。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 、 。(10分)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8分)
正确答案
(1)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 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1)本题考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可以使空气质量好。从舟山群岛的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析,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最大,大气污染物排放少;沿海地区,风力较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根据题目叙述: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该地可以发展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2)本题考查港口的区位因素。港口的修建需要考虑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我国长江流域的钢铁工业发达,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运量大,时间不紧,一般要求运价越低越好,故多选海运;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故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
(3)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城市化的概念。根据图示:2007年-2010年舟山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都属于城市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一小题考查区域环境质量问题,第二小题考查交通运输中的点的区位选择,主要涉及港口区位选择,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属理解层次的考查,第三小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涉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均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属双基类考点的考查。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图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其中①代表产业转移,②③代表劳动力转移
(1)推测①表示的主要产业类型。(4分)
(2)分析②与③的差异并分别指出②③产生的原因。(8分)
(3)分析图中产业转移的影响。(12分)
正确答案
(1)劳动力密集型产业(4分)
(2)方向差异:②由粤西粤北粤东向珠三角转移③为粤西粤北粤东的本地转移(或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或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素质:②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③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原因:②产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需要素质较高的劳动力;③承接了珠三角转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每点2分,共4分)
(3)对粤西粤北粤东的影响:①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②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③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④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⑤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⑥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对珠三角的影响:①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②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④减少就业机会,出现失业现象。(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试题分析:
(1)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早,经济水平高,①产业从珠三角地区迁入经济较落后地区。产业转移的规律,首先转移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2)读图可以明显看出,②与③的转移方向的差异。②由粤西、粤北、粤东向珠三角转移,③为粤西、粤北、粤东的本地转移。也可以说②是由农村向城镇转移,③是由农业在本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两种转移的劳动力素质不同,②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③高。
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这里打工的都是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所以②代表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粤西、粤北、粤东承接了珠三角转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③代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3)图中的产业转移,对粤西粤北粤东的影响是,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业机会增加,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产业转移对珠三角的影响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现象。
2011年6月17日,由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厅、经信委和巢湖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对接会在巢湖市召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下图)的成立,将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读图,回答问题
(1)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面框架图,请帮助他们完成。
(2)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考虑,是由于本区域具有 ________ 和 ________ 的优势条件
(3)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有利: 、
不利: 。
正确答案
(1)从上到下依次填空:降水丰富且集中 支流众多 地势低平
(2)地理位置邻近 长江水运便利
(3)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环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安徽)。
(1)洪涝发生的气候原因:降水丰富且集中;水系原因是:支流多,流域面积较广;地形原因是:中下游地势平坦则排水不畅。
(2)从地理位置来看,离长三角近;从交通条件来看,结合图示反映沿长江沿岸,水运便利。
(3)借鉴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加快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城市化水平,增加了就业,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读有关产业转移图文材料回答。(13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等国家的一些企业将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内地。珠三角区域也有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区域。
小题1:据图概括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呈现的大致态势。
小题2: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发展迅速。相比其他地区,珠三角区域发展的突出的区域位置优势在哪里?
小题3:分析珠三角区域产业迁出的主要原因和迁出产业的主要特点。
小题4: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应是环渤海区域中的哪一个省?说明理由。
小题5:评价中西部区域接受迁入产业带来的影响。
小题6:中国制造也开始“走向海外”,在“走向海外”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哪些文化问题?
正确答案
小题1:由海外产业向我国沿海转移(1分),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1分)
小题2: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各国有利于吸引外资(1分)
小题3: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成本上升以及环境的恶化(2分),劳动密集型(1分)
小题4:河北省(1分),区域相邻(1分),优势互补,河北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1分)
小题5: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积极影响(2分)同时也会加速当地资源消耗,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1分)
小题6: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宗教、民族习惯(中外文化相互尊重与包容)(1分)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产业转移是由海外产业向我国沿海转移,我国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
小题2:珠三角区域相比其他地区的优势主要是位置优势和华人华侨的优势。
小题3:产业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劳动力,土地,能源成本上升。这些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小题4: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从地理位置,交通,市场,优势互补性等方面分析。
小题5:中西部区域接受迁入产业带来的影响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城市化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
小题6: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当地的法律法规等。
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1)简述美国东北部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1)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五大湖便利的水运和陆上运输;水源充足;市场广
阔;劳动力丰富等。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
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对美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美国的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对中国的启示: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
试题分析:(1)影响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等)因素分析,注意结合美国东北部的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即可。(2)直接根据表格资料,从德国和英国工人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重分析即可。(3)影响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可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影响因素:资源、地价、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交通等因素分析。(4)在全球三轮产业转移中,美国为主要的产业迁出地区,对美国的主要影响可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的迁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结合资源、环境和产业升级、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对我国的启示也可同理分析,从科技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影响钢铁工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并能结合世界著名区域的地理实际分析,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注意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应比较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不同影响。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市中心位于北纬28度,东经122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是浙江沿海重要的开放城市之一。
材料二 下列为1978~2007年台州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演变示意图
材料三 下列为1990~2007年台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示意图
(1)根据材料二,请简要分析台州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三,请简要分析台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的状况。(4分)
正确答案
(1)1986年以前,台州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格局,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少;1986年以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到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形成。(6分,答案合理也可斟情可给分)
(2)从2003年开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开始超过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2004年,台州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4分,答案合理也可斟情给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示意图的语言描述能力。根据图示判断,1986年以前,台州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格局,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少;1986年以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到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形成。
第(2)题,由图可知,从2003年开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开始超过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2004年,台州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
点评:本题通过台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就业结构演变示意图考查我国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湘江与莱茵河,分处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通航里程相近,年均径流量几乎相等,流域布局相似,但湘江年货运量仅为莱茵河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湖南省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目标。
材料二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其中“长株潭”经济圈GDP占全省GDP总量的37.7%。近年来,湘江流域有机物污染在逐年加重,环境问题突出。
材料三 湘江流域图和莱茵河流域图。
(1)试评价湘江的航运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长株潭”经济圈发展工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图中A、B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它们农业发展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流域内降雨量丰沛,水量大,汛期长;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通航条件较优越;无结冰期;沿岸资源丰富,航运需求量大。
(2)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矿产资源较丰富;地形平坦开阔。
(3)A: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B:乳畜业;气候湿润,牧草丰富;水源充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1月份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并分析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流经乙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图中甲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并指出乙地周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图示区域发展工业可使用的自然资源和对应的主要工业部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月份等温线走向大体以123°E为界,123°E以西主要呈东北一西南走向,123°E以东呈西北—东南走向。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甲地的纬度略高;甲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海拔相对较高;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温度低(或甲地靠近冬季风源地,乙地由于大兴安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2)流量大,有春汛和夏汛,含沙量小,有结冰期,有凌汛。
(3)甲地农业生产特点: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靠天然放牧,生产模式粗放;产品主要满足自给。乙地周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热量不足,多旱涝、冻害,土壤盐碱化严重(多沼泽地)。
(4)自然资源:油气资源——石油工业煤炭资源——煤炭工业森林资源——木材加工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形成“三大四小”格局。“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四小”经济发展程度和“三大”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根据图表和所给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三大、四小”经济区(带)空间关系图。
材料三:2009年渤海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1)表中资料显示,江苏沿海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辽宁沿海经济带_________,但综合经济相差不大,请从自然方面分析原因。(6分)
(2)“四小”经济区中综合经济实力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区,该经济区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的原因是?(8分)
(3)从材料三可知,渤海海域水质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请分析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少(2分) 江苏沿海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组合好;可以一年两熟,农作物总产量较大;水资源较多(从辽宁方面答就反过来)(4分,答对2点即可,每点2分)
(2)海峡西岸经济区(2分) 靠近台湾,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国家政策的支持;优良港口多,交通便利(答对3点即可,每点2分)
(3)海湾地区海水流动速度慢,污染物不易稀释;(2分)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生活污水多;港口航线繁忙,油污多;重工业发达,污染大;近海养殖业发达,污染严重;(4分,答对2点即可,每点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