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6分)C3H7Cl的结构有两种,分别为CH3CH2CH2Cl和

(1)                CH3CH2CH2Cl和NaOH水溶液共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  和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CH3CH2CH2Cl+NaOCH3CH2CH2OH+NaCl            取代反应

(2)CH3CHClCH3+NaOHCH2=CH—CH3↑+NaCl+H2O   消去反应

(1)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加热发生水解反应,卤素原子被羟基代替,生成相应的醇。

(2))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脱去卤素原子和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生成烯烃。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正确答案

 

2-氯戊烷

3-氯戊烷

1-氯-2-甲基丁烷

1-氯-3-甲基丁烷

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如下:

其一氯代烃的连接如上图所示,依题意,符合条件的是:

1-氯-3-甲基丁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已知卤代烃和NaOH的醇溶液共热可以得到烯烃,如:

现通过以下步骤由制取,其合成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左向右依次填写每步所属的反应类型是(a.取代反应  b.加成反应  c.消去反应)__________(只填写字母)。

(2)写出AB所需的试剂和反应条件。

正确答案

(1)b、c、b、c、b

(2)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

采用逆向推断法可知上述合成的最终产物可由与Cl2加成得到,而是卤代烃经消去反应得到的,可由与Cl2加成而得,经消去反应得到,与H2加成可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卤代烃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是许多有机合成的原料。根据卤代烃的相关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A和B的分子式都是C2H4Br2,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如下图所示,则A的结构简式为                             ,请预测B的核磁共振氢谱上应该有             个峰(信号)。

(2)某同学用如图1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等略)验证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实验操作Ⅰ:在试管中加入5 mL 1 mol/L NaOH溶液和0.5 mL溴乙烷振荡。

实验操作Ⅱ:将试管如图1固定后,水浴加热。

①据图1:用水浴加热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是           

②图2是为证明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发生的是消去

反应,实验中需要检验的产物是                        

水的作用是                                          

实验现象是                                          

正确答案

(10分)

(1)CH2BrCH2Br(1分)    2(1分)

(2)①使反应物均匀受热(2分)

②乙烯或CH2=CH2(2分)   除去乙烯中的乙醇,防止干扰乙烯的检验(2分)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分)

试题分析:(1)化合物A和B的分子式都是C2H4Br2,有两种结构:、CH2BrCH2Br。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H只有一种,故A的结构简式为CH2BrCH2Br;B是CH3CHBr2,其核磁共振氢谱上应该有2个峰(信号)。

(2)某同学用如图1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等略)验证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实验操作Ⅰ:在试管中加入5 mL 1 mol/L NaOH溶液和0.5 mL溴乙烷振荡。

实验操作Ⅱ:将试管如图1固定后,水浴加热。

①据图1:用水浴加热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是使反应物均匀受热,控制温度在100℃以内。

②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为CH3CH2Br+NaOHCH2=CH2↑+NaBr+H2O,若发生取代反应为CH3CH2Br+NaOHCH3CH2OH+NaBr。故证明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实验中需要检验的产物是CH2=CH2,在图2中水的作用是除去乙烯中的乙醇,因为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确定是否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2分)

A.已知A、B、C、D、E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B<C<D<E。其中A、B、C是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DC的晶体为离子晶体,D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C2为非极性分子。B、C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它们同族相邻周期元素氢化物的沸点高。E的原子序数为24,ECl3能与B、C的氢化物形成六配位的配合物,且两种配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三个氯离子位于外界。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答题时,A、B、C、D、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A、B、C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B的氢化物的分子空间构型是            。其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

(3)写出化合物AC2的电子式            ;一种由B、C组成的化合物与AC2互为等电子体,其化学式为             

(4)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ECl3形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5)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与D的单质反应时,B被还原到最低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醇与氢卤酸反应是制备卤代烃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制备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反应如下:

NaBr+H2SO4HBr+NaHSO4                ①

R-OH+HBrR-Br+H2O                   ②

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有: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脱水生成烯和醚,Br被浓硫酸氧化为Br2等。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下列仪器最不可能用到的是       。(填字母)

a.圆底烧瓶    b.量筒    c.锥形瓶    d.布氏漏斗            

(2)溴代烃的水溶性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原因是           

                                                            

(3)将1-溴丁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在        (填“上层”、“下层”或“不分层”)。

(4)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需进行稀释,起目的是           。(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                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5)欲除去溴代烷中的少量杂质Br2,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           。(填字母)

a.NaI    b.NaOH    c.NaHSO3    d.KCl            

(6)在制备溴乙烷时,采用边反应边蒸出产物的方法,其有利于               ;但在制备1-溴丁烷时却不能边反应边蒸出产物,其原因是                           

正确答案

A.(1)C<O<N

(2)三角锥形  sp2

(3)  N2O

(4)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 3d54s1)     [Cr(NH3)4(H2O)2]Cl3

(5)4Mg+10HNO3="4" Mg(NO3)2+NH4NO3+3H2O

B.(1)d

(2)小于;醇分子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溴代烃分子不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3)下层

(4)abc

(5)c

(6)平衡向生成溴乙烷的方向移动(或反应②向右移动)

A.化合物DC的晶体为离子晶体,D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推知C为氧元素,D为镁元素,AC2为非极性分应为二氧化碳,A为碳元素。B、C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它们同族相邻周期元素氢化物的沸点高,推出B氮元素,NH3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氮原子sp2杂化,E的原子序数为24,ECl3能与B、C的氢化物形成六配位的配合物,且两种配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三个氯离子位于外界,E为铬元素,二氧化碳分子应满足8电子稳定态。

B.(1)布氏漏斗主要用于抽滤操作,即有晶体析出时,但溴乙烷和一溴丁烷均不是晶体,则无需使用;(2)醇比卤代烃更易溶于水,是由于醇中含有氧原子可以与水形成氢键,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性;(3)溴乙烷的密度大于水,应沉于水底;(4)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知,浓硫酸可以脱水生成烯和醚;可以将Br离子氧化成单质Br2;浓硫酸与水溶液接触会放热,而导致HBr的挥发,以上三点促使硫酸应稀释。(5)除溴,则必须与溴反应,可排除d;a可以反应,但生成新杂质I2混入;b可以将溴反应掉,但也可使溴乙烷水解;只有C项正确;HSO3可以将Br2还原进入水溶液,然后再分层处理即可。(6)制溴乙烷时,利用反应②,蒸出反应物,可促使平衡正向移动;但制1-溴丁烷时,由于它与正丁醇的沸点相差很小,在蒸出产物时也蒸出反应物,所以不正确。

下一知识点 : 卤代烃的性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卤代烃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