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币化翠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迭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50——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1958——1960年:“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1985——2006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贡献: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小。

(3)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立法和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规划和指导。普及高中教育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万吨)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重大变革?简要说明这一变革实行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农业。

(2)变化:1958——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变化:1960——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也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在90年的风风雨雨和波澜壮阔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瞩目。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分别指出上述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举措,并简要概述其各自的历史意义或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图一;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二:举措:发动“大跃进”运动。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图三:举措:召开十一届三中全。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四: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奏响了农村改革序曲的是哪些省区?今年是深圳对外开放三十周年,深圳作为我国对我对外开放的起点,在当时有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安徽、四川。作用:①对特区:使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②对沿海: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对全国: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农民中流传说着这样的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抗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养出杂交稻的袁隆平。”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失误。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侵害农民利益,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困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3)党的正确政策;科技的发展。

(4)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建设要新生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兴农、科技兴农。

下一知识点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