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请回答:

(1)受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苏俄分别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4分)分析由“直接过渡”向“利用资本主义”转变的原因和影响。(8分)

(2)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哪几次改革尝试?(6分)试分析这几次尝试失败的共同原因和对苏联历史产生的影响。(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6分)

正确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原因:国内战争胜利以后,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分)

影响: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分)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分)

影响: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2分)

(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言之有理,答出三点即得分。)

试题分析:(1)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要点要全,结合新政策出台的形势思考苏维埃的急切任务;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看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能力;结合旧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看实行新政策的意图即可全面归纳其原因。(2)苏联在斯大林体制建立后,进行了三次改革,具体内容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失败的原因既有三者相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原因,要具体的分析。(3)此问可结合材料依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苏联建立了斯大林体制,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弊端也是日益明显,僵化的色彩越来越严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给我们以教训和启示,改革既要有魄力,还要有原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 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4分)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2分)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2分)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4分)

(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分)

(3)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俄(苏联)、美国、中国在不同时期都推进了重要的改革或政策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2分)分析其进步性。

(4分)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为什么又会涉及社会保障问题?(2分)概括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具体规定。(4分)

材料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下滑,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逐渐放弃20世纪四 、五十年代采取的凯恩斯主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国、苏联为改变现状寻

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6分)

正确答案

(1)修正: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贸易自由。(2分)

进步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任答4点得4分)

(2)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2分)

内容:以工代赈(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禁用童工。(满分为4分,答出4点即 可)

(3)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美国: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促进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2分)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20世纪世界经济几经危机与新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1)材料一中,“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为什么这条道路行不通?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哪里?(4分)

材料二 在30年代的时候,他实行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新模式”“新”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影响?(6分)

材料三

(3)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材料三的两幅图片说明“新时代”“新”在哪里?图片中两种新事物的出现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原因: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超越了国情等,2分)。新在哪里:利用资本主义因素。(1分)

(2)新在哪里:国家干预经济 (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2分)历史影响: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恢复了社会在生产力;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4分)

(3)新在哪里:用生产责任制代替了平均主义的人民公社;用现代企业制度代替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作用: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或效率)。(6分)

(4)发展经济,不能超越国情,也不能墨守成规,生产关系应该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最终证明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这种政策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从材料“在30年代的时候……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可以看出这是指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为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类似的经济体制调整提供了经验。(3)材料三主要是说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在农村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4)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主要从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国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有省和县的工农代表苏维埃……都应立即组织收割队和征粮队……任务是……在各地及时帮助收割庄稼,并把一切余粮送交国家仓库。收割队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自然应分配必须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他粮食应立即并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1918年8月4日苏维埃法令》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承担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纳税后剩的一切粮食、

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议》

材料三:粮食税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3年农民缴纳的各种税收统一为农业税,其中一半改征货币税。1924年全部改为货币税,国家所需全部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新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1925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战前产值的87%,播种面积达到1913年的99.3%,粮食产量比一战前5年的年平均产量增加11.2%……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苏俄农业的有关法令有什么特点。

(2)与1918年相比,1921~1924年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出调整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评述上述政策调整的效果。

正确答案

(1)带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照顾了贫苦农民的利益。

(2)变化:由完全强制性到给予农民以自由权;由完全无偿征收到恢复市场手段。着眼点:通过扩大农民自主权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通过市场手段的恢复照顾农民的经济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工农联盟。

(3)粮食税数额的大量减少减轻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负担,市场手段也适应了当时俄国国情,因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恢复;同时新经济政策也是俄国对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

本题所引三段材料是关于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演变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曲折和重大突破。本题设问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提炼,抓住征粮队的任务。第(2)问调整政策着眼点抓住新经济政策的目的。第(3)问是政策的作用。

下一知识点 : 新经济政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