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中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几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奖励耕织

(1)从图一和图二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正确答案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 )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3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泰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史记·商君书·农战第三》

        材料二 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在变法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指导思想:推行法治(法家思想),实现富国强兵。贯彻: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严密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改革习俗等。

(2)核心内容:理财。具体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考,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商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

(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

(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

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   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列举能够体现这一改革思路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改革者的命运都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国。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2)举措: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影响: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改革家要具有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而相收司连坐(收司谓相纠发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行至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的改革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9分)

正确答案

(1)政治上,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

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十二等爵制。(6分)

(2)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各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而相收司连坐”、“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2)从材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确立,经济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培植了一大批的军功地主;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泰国偏处西方,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孝公做   国君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是卫国的破落贵族。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一连几天不知疲倦,非常赞同他的变法主张。     

变法开始以前,商鞅怕人民不相信他颁布的法令,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高3丈的木杆,下令说:   有谁把木杆移到北门,就赏赐他10金。开始时人们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商鞅又下令将赏金增加到50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杆扛到北门。果然得到50金的重赏。这个消息一传开,商鞅再颁布法令,人们就都相信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颁布法令规定: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纵横田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的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也越多;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强烈地反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等鼓动太子破坏新法。商鞅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了字,这样,新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商鞅,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  裂。但是新法并未废除,在泰国继续得到推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请回答:商鞅变法的原因有哪些?措施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原因:(1)战国初期,泰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3)商鞅个人的作用。措施:军功爵制;什伍组织;废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分封、建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焚烧诗书。成效: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功原因:(1)新法运用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了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统治的需要。(2)“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以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3)商鞅个人的改革精神,不惧权贵,执法如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   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   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商鞅所处时代背景,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客观效果、自身结局方面加以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商鞅生活在战国兼并战争的年代。他力主改革,认为“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公正执法,认为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其主观目的是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商鞅的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商鞅本人则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又失去政治依靠,因而遭到车裂的悲惨结局。说明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见下表。 

(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 

                                                                                                                                                                

(3)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

                                                                                                                                                                

正确答案

(1)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科技的进步;垄断组织(或大企业集团)的形成。

(3)调整: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有效的改革。

(4)主要内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轻、重协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兼顾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志》

材料三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   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史记?秦本纪》  

请回答: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形式,将土地私有制度确定下来。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制阡陌”,则是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2)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确立。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 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寸金,以明不欺。”        

(1)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以及各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 

                                                                                                                                                                         

(3)从这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

                                                                                                                                                                     

正确答案

(1 )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君任免官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2 )取信于民,雷厉风行。

(3 )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与违反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大无畏斗争。

下一知识点 : 富国强兵的秦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