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1)与唐初相比,清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超越了民族与各族的界线,传承着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世界博览会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环球小姐大赛、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公园等活动将鲜花、欢笑和美丽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由积极吸收到极力排斥。影响: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条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愿望与实践: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提倡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3)现象:人类文明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原因: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化的加速;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结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大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

材料二 ……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西方国家的贸易商船,清朝“听其自来,不许往贩。”每年来华商船不过几艘。……广东普宁县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述闽广形势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

(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一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2)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社会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影响: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定;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3)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以图证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下列图片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参照图三主题,分别为图一、图二拟定一个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一的局面在何时被打破?从文明史观的视角概述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图三之间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三“深圳传奇”被创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指出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思想上的震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图一:闭关锁国。图二:破冰之旅。

(2)时间:19世纪中后期。发展特点:中国社会逐步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

(3)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敌对状态,改善了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思想震憾: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或“深圳速度”)带动人民思想的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明清之交的时代,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处在风云突变的时代。

(1)当时的欧洲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中国社会三方政治势力各是什么?激烈的政治角逐为什么导致爱新觉罗独吞果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中国社会两种经济制度有何表现?为什么新现象不能战胜旧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影响:揭开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2)三方政治势力:腐朽的明王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满洲清朝。原因:明朝腐朽;李自成忙于登基;满洲清朝在关外准备了29年,正处于封建制的上升时期。

(3)表现: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新现象出现。原因:中国封建主义的封建经济严重压抑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发的正常发展。

(4)清军入关打断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并为垂死的封建主义打了一付强心剂,封建社会的延续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首先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均引自沈光明《近代留学与中国近代化》一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曾经希图“借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造就一大批像他那样懂得西方政治学说、掌握西方科学技术、通晓西方文明的人来改造中国。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于1855年回到祖国。他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企图结识清政府上层权贵,以游说其“教育计划”。1860年,他访问太平天国天京,希望通过太平天国实施其“教育计划”……结果一一碰壁。

(1)结合19世纪60年代前的历史背景,分析容闳的“教育计划”碰壁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63年,容闳被曾国藩邀请办洋务,派去美国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总局,搏得曾国藩的信任。他于1868年大胆拿出他的“教育计划”,说服曾国藩,建议派遣留学生。1870年冬,清廷批准了曾国藩、李鸿章请求在沪闽粤等地选考幼童、派遣留学美国的奏折。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坐船跨越太平洋,开始了15年的留学生涯。由于顽固势力竭尽诬陷攻击之能事,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偏听了陈、吴等人的诽谤,不顾客闳和留学生的强烈反对,不听美国友人的忠告,于1881年下令将留学生分三批撤回。首次官派留学计划就这样破产了。

       材料三 第一批留美幼童尚在异国,清王朝在1877年又派出第二批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这批学子中的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黄建勋等人在回国后成为北洋海军将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分析清政府批准官派留学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清朝前两次留学活动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当时清政府没有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加之战争形势严峻等原因,不可能支持他的“教育计划”。

(2)一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上奏,二是洋务运动的开展迫切需要大量人才。(说明:若答出“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先进性”也可。)

(3)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及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主要留学美英等欧美国家;由政府组织实施;中止首次留学活动,体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海禁”与“闭关锁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