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2分)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农工商业同等重要;农工商皆本(任答一点都行)。

观点:重农抑商。(2分)

(2)特点: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国内市场扩大,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等。(4分)

(3)不利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措施:官府对待商业采取了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清政府的抑商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6分)

(4)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商业;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2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试题分析:(1)题第一问,“农,虞,丁,荫”很重要,并引《周书》的话说:“农工商虞”不可或缺。体现了司马迁对农工商虞的重视,本题学生易错在不读材料,照搬重农抑商。第二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体现了本末思想。本题可以通过前后对照来印证。

(2)题 材料三中根据“著名的产棉区”、“专业户集中”、“花乡”、“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等信息概况。

(3)题,第一问联系所学知识解题。第二问中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时注意广度联系。

(4)材料中主要围绕农工商的关系,结合重农抑商的评价可解题。

点评: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难度适中,考查主干知识。还可以考查海禁政策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华社首尔2010年11月12日电: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再接再厉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越是自由,世界就越是发展;经济越是开放,发展就越是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并对这一政策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袁明《国际关系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并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与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中承诺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同中国一同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他说:“英国将继续在欧盟中坚持向中国贸易敞开怀抱的立场,不修建贸易壁垒。”英中两国在卡梅伦访华期间签订总价值高达17亿英镑的新商务合同。

——新华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主张贸易自由、经济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评价:它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手工业与世界市场隔绝,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2)目的:转嫁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导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3)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以促进海洋经济的永续发展。历史上中外政府有关海洋的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17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两种政策对两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英国鼓励海外贸易。

(2)中国清政府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英国为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保护英国的海上利益。

(3)中国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鼓励海上贸易,实行海外扩张,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3: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4: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6:“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请简要评价此思想。(4分)

正确答案

(1)现象:反映了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现象: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6分)

(3)重农抑商思想。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 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 经济原因。(5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可知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信息“永乐二年,禁民下海。”“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等,可以得出是指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由封建社会的 经济基础和封建统治的需要决定的。

(3)“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使民知本业为贵。”可知是指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点评:本单元主要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部门、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主要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形成原因、历史影响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商旅指南

1340年,佛罗伦萨人裴戈罗蒂依据当时商人所了解到的亚洲情况撰写成一本书,为那些想到中国的商人提供参考。从塔纳(Tana)到中国,你旅行的道路是很安全的,据走过这条路的商人说,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安全的。……中国有很多的城市和市镇。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它的都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有大量的贸易……无论商人们携带多少银子远去中国,中国的君主都会从他们手中拿过来纳入国库。对带来白银的商人,他们用纸币与其兑换。……用这种钱,你可以购买丝绸和其它你想买的商品。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一定会接受它。

——《新全球通史》547页

问题:

(1)1340年的中国处于哪个王朝统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商人到中国经商有何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00多年后,商人若依据本书再到中国去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元朝。

(2)利:商旅路途安全;中国市镇多,商品多,交易量大;可以兑换纸币,携带方便。弊:个人私产(银子)难以保障;兑换纸币时可能遭到勒索;纸币购买力难以保证。

(3)东西陆路不畅通,商旅路途安全难以保障(或奥斯曼帝国崛起,过境商人受到盘剥);即使商人到了中国,也可能难以进行直接贸易(或中国实行朝贡贸易,贸易有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海禁”与“闭关锁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