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共1056题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史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摘编自《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二
打到孔家店
材料三 2010年12月10日晚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指出,孔子学院走过了5年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对话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强教育国际合作的趋势,为孔子学院提供了新机遇、赋予了新使命。面向未来,要继续坚持中外双方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原则,强化支持,凝聚合力,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要创新机制,融入本土,贴近各国民族学习汉语的需求,使孔子学院成为增进中外友好交流与平等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
——人民网请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儒学的发展状况并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三的主旨并分析当今世界出现一股“孔子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儒学主张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儒学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吸收新思想;一大批儒学大师的积极努力。
(2)状况: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或者是儒学遭受到沉重打击)。主流思想:民主和科学。
(3)主旨:孔子学院成为增进中外友好交流与平等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原因:孔子的“仁”的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一)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回答:
(1)请写出西汉儒学、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明末清初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的一项重大任务。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更是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①“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均选自人教社《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3)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观点就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两例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一)(1)①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倡导的主张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南宋的朱熹,主张是理先于气(或“正君心”、“存天理,去人欲”等)。③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正统)思想。
(2)表现民主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或指责儒家经典“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等。)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明清处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3)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
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
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运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4)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所用;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注意保护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礼》《书》《诗》《乐》《春秋》)
材料二 19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现象。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制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是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
(1 )核心内容:儒家学说(或者四书五经)。特点: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或者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2 )洋务派。作用: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科技等实用性人才。(3 )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影响:促进了德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强国(或者抄入材料“德国制造了19 世纪末的奇迹”)。
(4 )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变化:平民教育兴起。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
(2)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
(3)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魂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列,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熄,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众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着,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如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思想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整理有关资料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请回答:
(1)找出以上材料中不属于原始材料的一项(写出标号),并依据材料一概括出儒学的要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探究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二。要义:重教化,重仁义。
(2)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耶稣会士传播环节及其影响。
(3)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4)赞成:陈独秀反对独尊儒学,因为儒学被利用给中国带来了黑暗。他是站在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维护封建专制的立场上,是站在倡导思想文化自由、宣传民主科学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近代中国进步的声音。反对:陈独秀把近代中国的黑暗归结为尊儒学有失偏颇,把儒学与近代文明对立起来值得斟酌。这种割裂传统的观点不利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倡导思想文化自由的主张也容易导致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首先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4)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正确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3)
(4)结论:加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对待东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