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共1062题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共1062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决定投票权的主要依据是

A成员国人数的多少

B认缴资金的数额

C成员国的综合国力

D成员国的外交关系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不包括()

A世界银行

BIMF

C关贸总协定

DWTO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当今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主要机构是

A国际金融公司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先后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其根本目的在于

A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传统货币体系

B帮助战后的欧洲复兴经济

C凭借经济实力控制世界市场

D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度会议在华盛顿落下帷幕,一场“货币战争”随之而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为了增加利润,找到了替代银锭来交换中国货物的东西。他们渐渐转向交易一种利润丰厚但充满罪恶的产品——鸦片……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流失了大量白银,还在中国南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34年,美国针对中国是全世界银本位中最主要的国家,便采取了提高白银价格政策,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致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物价惨跌,工商业危机严重,工人失业,中国人民生活更为困苦。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当时在国内的财政金融政策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怀特计划规定建立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一个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稳定基金,二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复兴与开发银行。重点在于稳定基金方面。就稳定基金而言,计划规定通过各国认缴筹集资金50亿美元,包括黄金、各国本国货币与政府有价证券。由各国组成的董事会及其选举产生的总裁和执行董事会管理。

——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法英升至第三,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新华网2010年11月5日报道

(2)材料三中,怀特计划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材料四中,IMF关于“中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的增加”这一决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直接原因:第一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大量走私鸦片造成的。第二次,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措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

(2)真实意图: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世界大战剧烈厮杀的背后,经济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

材料二 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美国的失业人数直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重整军备时才大大减少。同样,希特勒因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才迅速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失业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之所以能最成功地使其国家摆脱经济萧条,是因为他在其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30年代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鉴于二战带来的巨大损失,为缓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调整?国际社会又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国防开支明显增长;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增长极为迅猛,美英法等国家增长相对缓慢。

(2)原因:缓解经济危机、刺激生产、扩大就业的需要;各国矛盾加剧,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德日法西斯上台,疯狂扩军备战;美英法等国对外推行孤立或绥靖政策,军备相对放松。

(3)观点:由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运行故障引发。表现:爆发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世界贸易锐减;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混乱。

(4)调整: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共同努力: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建立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加强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材料一 1944年7月,美英等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议》,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常设金融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1945年12月,协定正式生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材料二 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起草过程中,筹备委员会的23个国家经过谈判,制定了一项多边条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材料三 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其谈判的范围和新制定的多边规则,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扩大到服务贸易等新领域。1994年4月15日,谈判获得重大进展,签署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战后国际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贸总协定。

(2)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或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其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  ②促进经济竞争力  

③能够拓展经济活动领域      ④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

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熟悉把握第三产业发展有关知识,不难判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1887年、1920年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据燕红忠《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材料二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1)隋唐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2)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简述1936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趋势,罗斯福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新秩序的建立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柜坊、飞钱。

(2)特点:近代金融机构出现并发展;新旧金融机构并存。条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等。

(3)趋势:进出口贸易连续下降。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

(4)举措: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影响: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答出2点即可)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信息摘取、知识迁移等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结合教材隋唐商业特征,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考生问题分析、知识概括能力。分析关键信息“1887、1920、1936”三个阶段金融机构变化,得出:总资产在增多;现代的金融机构在增多;中国金融的近代化不断进步;分析1936年关键信息“银行、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可得出:新旧金融机构并存。二者综合即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关键信息“1936年”,结合同一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背景,回答两点以上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摘取信息能力。第二小问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结合人教版罗斯福新政中金融方面具体措施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考查基础知识记忆和再现。第二小问考查考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影响要一分为二全面去回答。

下一知识点 :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