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2)材料二是一份在中国最早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文件,这一文件是什么?这一文件规定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相似性和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           

——历史学家章开沅《纪念百年辛亥要看三个“一百年”》

(3) 材料三提供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新视角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汉:郡县制和察举制。意义: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相似性:权力的分割和制约。区别: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3)突破短时段,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者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现代化理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国外引进的。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就中国近代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①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包括民族独立;②经济现代化;③社会生活现代化。

(1)指出中国近代史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任选中华民国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件重要事件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的观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观点。说一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促进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或选抗战胜利:取得民族独立,为现代化创造条件。

(3)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进一步解放;近代史研究取得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吸收外国史学研究成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玉(吴佩孚的字)如以诚相见,我可接谈,惜子玉事事骗人,即如所说,恐人亦不尽信。吴子玉一骗王占元,再骗赵恒惕,三骗鄂省人民,今加兵岳州,进兵川陕,俨然与西南为敌,我不打他谁打他。鄂人逐王占元乃鄂人天职,与吴佩孚何涉?既不助王占元,又不助鄂人,反从中窃取地位权利,此种人说话毫无信义,叫我如何能信?  

——孙中山 

材料二 (五四运动期间)吴佩孚直接通电大总统徐世昌:“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直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并表示“卫国是军人天职,与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背城借一。如国家急难有用,愿率部作政府后盾,备效前驱”。当北洋政府对爱国学生进行大肆逮捕时,他认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之时,这些学生不顾自己的生命,为国家、民族前仆后继,“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让大总统释放学生,否则众怒难犯。 

   ——依据网上资料整理

材料三  从费禄纳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可以看出,在他眼中吴佩孚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袖,“直系首脑中最杰出的是吴佩孚……他的行动是一个真正爱国者的行动,他是为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个人利益而工作的……他显然极为民主,他的士兵对他既非常尊敬,又十分爱戴”。 这个有着“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的直系军阀被当着“中国最强者”,于1924年9月8日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是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  

——依据网上资料整理 

材料四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起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董必武 

请回答:

(1)四则材料评价吴佩孚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原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孙中山认为吴佩孚不可信;五四运动中吴佩孚积极争取国家权力,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同情;西方看来,吴佩孚的情操、实力、威望,足以使其成为统一中国的重要人物;在董必武看来,吴佩孚的确算一个有民族气节、不贪财难能可贵的军阀。

 (2)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人的复杂性。一方面,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立场不同。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准绳,客观公正着眼大局;设身处地,历史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既看到成就又看到局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史学倡导者鲁滨逊强调:“(历史)可以被用来解除对各种生疏不明情况的迷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过去会给我们提供行动的先例,而是因为我们充分理解了过去,便可以充分的理解现状,我们的行动就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面的。”他认为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

[ ]

A“复原”过去,指引未来

B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C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

D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