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0多年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事业不但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到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试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新”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前期,党和人民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取得了重大成就。试列举这一时期取得的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大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三 胡锦涛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史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蒙的和谐世界。”

(4)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外交: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信誉;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不但保证了会议的成功,而且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出现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等等。

(4)推行不结盟政策;奉行多边和平外交(“无敌国外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载入宪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66——1976年,十年动乱。造反派夺权。人民代表大会停开,公检法陷入瘫痪,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6年,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请回答:

(1)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三个阶段的基本内容、阶段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内容和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内容是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阶段特征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初创。第二阶段,“文革”时期。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阶段特征是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遇到严重挫折。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内容是完善了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阶段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

(2)实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向迈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3)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把普选由个别逐步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三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国家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能,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截至2008年3月9日下午2时,提案审查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772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92人,占委员总数的89.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材料四 我们中国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西方民主主要是选举民主,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说,选举的时候公民是主人,选完了以后公民是奴隶。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还有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并不像选举民主,选的时候很高兴,选完以后就不能更改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未能实现普选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没有完成;人民进步的程度(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尚不足。

(2)变化: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3)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4)作用: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的参政议政。

(5)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2)看法,用史实论证。

下一知识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