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 0.3molA、0.1molC 和一定量的 B 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中甲图所示.附图中乙图为 t2时刻后改变容器中条件,平衡体系中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四个阶段都各改变一种不同的条件,所用条件均不同.已知,t3~t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已知t0~t1阶段 c( B)未画出].

(1)若 t1=15s,则t0~t1阶段以 C 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 C )=______.

(2)t4~t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______,B 的起始物质的量为______.

(3)t5~t6阶段容器内 A 的物质的量共减少 0.03mol,而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 a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1)若t1=15s,生成物C在t0~t1时间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0.004mol•L-1•s-1,故答案为:0.004mol•L-1•s-1

(2)t3~t4阶段与t4~t5阶段正逆反应速率都相等,而t3~t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如t4~t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降低反应温度,平衡移动发生移动,则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则t4~t5阶段应为减小压强;反应中A的浓度变化为0.15mol/L-0.06mol/L=0.09mol/L,C的浓度变化为0.11mol/L-0.05mol/L=0.06mol/L,反应中A与C的计量数之比为0.09:0.06=3:2,

则该反应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前后相等,则有:3A(g)

B(g)+2C(g),

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0.09mol/L的A,则生成0.03mol/L的B,容器的体积为=2L,生成B的物质的量为0.03mol/L×2L=0.06mol,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为0.05mol/L×2L=0.1mol,所以起始时B的物质的量为0.1mol-0.06mol=0.04mol,

故答案为:减小压强;0.04mol;

(3)反应的方程式为3A(g)

B(g)+2C(g),A的物质的量减少0.03mol,而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kJ,则A的物质的量减少3mol,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100akJ,由图象可知t5~t6阶段应为升高温度,A的物质的量减少,说明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吸热,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A(g)

B(g)+2C(g)△H=+100akJ•mol-1

故答案为:3A(g)

B(g)+2C(g);△H=+100akJ•mol-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一定温度下,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NO2和N2O4之间发生反应:N2O4(g)

2NO2 (g),如图所示.

(1)曲线______ (填“X”或“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若升高温度,则v(正)______,v(逆)______(填“加快”或“减慢”).

(3)若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甲

中v(NO2)=0.3mol•L-1•min-1,乙中v (N2O4)=0.2mol•L-1•min-1,则______中反应更快.

(4)在0到1min中内用X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是______,该反应达最大限度时,Y的转化率______,反应开始时与反应达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__.

(5)下列描述能表示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容器中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B.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容器的压强保持一定D.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E.2v(X)=v(Y)

(6)若1mol N2O4完全转化为2mol NO2 (g)时吸收QKJ的热量,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NO2 (g),容器内温度______(升高、降低或不变).达到反应限度时反应产生的热量______QKJ(大于、小于或等于).

正确答案

(1)由方程式N2O4(g)

2NO2 (g),可知反应中NO2 的物质的量变化较大,则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答案为:Y;

(2)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答案为:加快;加快;

(3)甲中v(NO2)=0.3mol•L-1•min-1,乙中v (N2O4)=0.2mol•L-1•min-1,v(NO2)=2v(N2O4)=0.4mol•L-1•min-1

则乙反应较快,故答案为:乙;

(4)v(X)==0.1mol•(L•min)-1

该反应达最大限度时,Y的转化率为:×100%=60%,

开始时:n(X)+n(Y)=0.4mol+1mol=1.4mol,

平衡时:n(X)+n(Y)=0.7mol+0.4mol=1.1mol,

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则反应开始时与反应达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之比为1.4mol:1.1mol=14:11,

故答案为:0.1mol•(L•min)-1;60%;14:11;

(5)A.容器中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容器的压强保持一定,说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E.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2v(X)=v(Y),故E错误.

故答案为:BCD;

(6)若1mol N2O4完全转化为2mol NO2 (g)时吸收QKJ的热量,则NO2生成N2O4为放热反应,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NO2 (g),容器内温度升高,因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2molNO2不能完全转化为N2O4,达到反应限度时反应产生的热量小于

QKJ,故答案为:升高;小于.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汽车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高温会引起N2和O2的反应:N2(g)+O2(g)⇌2NO(g),是导致汽车尾气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某同学为控制污染,对该反应进行研究.

(1)如图1表示在T1、T2两种不同温度下,一定量的NO发生分解过程中N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判断反应N2(g)+O2(g)⇌2NO(g)为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20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N2与5mol O2,达到平衡后NO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20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该温度下,若开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N2与O2均为1mol,则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为______.

(3)为避免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有含Pd等过渡元素的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2所示.写出上述变化中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据图象判断,T2曲线先到达平衡,反应速率大,温度较高,而温度升高,氮气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进行,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吸热

(2)利用三段式求出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量.

              N2(g)+O2(g)⇌2NO(g),

起始(mol):10       5         0

反应(mol):1        1         2

平衡(mol):9        4         2

所以平衡常数k===

令N2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

             N2(g)+O2(g)⇌2NO(g),

起始(mol):1      1              0

反应(mol):x      x              2x

平衡(mol):1-x   1-x            2x

所以=,解得x=

N2的转化率为×100%=14.3%.

故答案为:;14.3%

(3)NO2为中间产物,反应物为NO、O2、CO,产物为CO2、N2,反应方程式为2NO+O2+4CO=4CO2+N2

故答案为:2NO+O2+4CO=4CO2+N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 的容器内,某反应各物质(均为气体)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若1=5S ,则前5S 用M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 )2时,正反应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逆反应速率。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t2时刻该反应达到平衡

B.t3时刻该反应达到平衡

C.反应开始时,生成物的浓度为0

D.该反应的限度是可以改变的

正确答案

(1 )0.1mol/(L·s)  

(2 )大于    

(3 )B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 的容器内,某反应各物质(均为气体)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若1=5S ,则前5S 用M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 )2时,正反应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逆反应速率。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t2时刻该反应达到平衡

B.t3时刻该反应达到平衡

C.反应开始时,生成物的浓度为0

D.该反应的限度是可以改变的

正确答案

(1 )0.1mol/(L·s)  

(2 )大于    

(3 )BD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