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试题分析:

(1)沼泽的特征就是积水,联系影响沼泽的形成因素分析。从地形条件分析,该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导致积水;因地处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易导致积水;因温度低,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使地表积水;河流因水位上涨,使两岸积水。

(2)含沙量大小受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影响。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流速快,侵蚀强,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大;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主要表现为流水沉积,水土流失少,含沙量小。

(3)联系题干材料分析,结合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分析。从鱼类的生长环境分析,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从鱼类的饵料分析,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少;鄂毕河流域水土流失较少,河流中营养物少,导致河口营养物质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较为贫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 01 2年11月1 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之后的第五大经济区。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地市,总面积约2 8 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亿。

材料二:我国中原经济区度其周边地区略图。

材料三:河南省产业结构表

(1)甲、乙工业区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大陆入驻最多的区域,说明其吸引这些企业入驻的共同优势条件。(8分)

(2)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今后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试综合分析工业发展对中原地区域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与全国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特点,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 化建议。(8分)

正确答案

(1)(8分)(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信息通达度好;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等。(任答4点给8分)

(2)(6分)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就地转移;减少城乡差异,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任答3点给6分)

(3)(8分)特点:第一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明显偏重,第三产业比例偏少。(2分)

措施: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的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任3点,6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判断,甲地是京津唐地区,乙地是沪宁杭地区。两地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信息通达度好,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条件,吸引企业入驻。

(2)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就地转移。“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减少城乡差异,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河南第一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明显偏重,第三产业比例偏少。

第一产业比重高,因此可以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的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问题。(共15分)

资料一:见图1。

资料二:见图2。

资料三:见图3。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等。(3分)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2分)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3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4分)

正确答案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2)旱地  增大

(3)B  C  D

(4)自然因素:① 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1)据图1图例可知当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该区域地形高低落差大,包括我国横断山区在内,故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2)据图2得结论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据图3得结论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流失侵蚀加剧。其结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湿度减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积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水旱灾害频繁。植物种类增长应该是生态环境改良的结果。故选择B、C、D 。

(4)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① 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对策是恢复自然植被,具体措施: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通辽市水文站的河流断流统计表。

 

(1)读材料一,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说明图示区域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12分)

(2)读材料二,分析该流域断流现象的延续将会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14分)

正确答案

(1)(12分)

地形:西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4分)

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日、年较差大,大陆性强;(4分)

水文:河流径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地下(泉)水丰富。(4分)

(2)(14分)

问题:①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紧张;②加剧土地沙化;③水利设施功能丧失;④生态环境恶化。

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退耕还草、还牧;②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针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④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答出其中7点得满分)

试题分析:

(1)由图中等高线和河流流向可知,地势西高东低,且西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该地位于东北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大,大陆性强。水文特征要从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去分析。

(2)流域断流会导致工农业用水紧张、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解决措施要从节约用水和调水等方面分析,如可以发展节水农业、实施跨流域调水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河流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简要描述图示地区的地表特征。(4分)

(2)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什么?(2分)

(3)分析该河流在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可能出现哪种水文现象。(2分)

(4)简述该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图示地区地势低平,气候冷湿,有大河流经且多沼泽,亚寒带针叶林广布。(4分)

(2)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2分)

(3)出现“凌汛”现象。(2分)

(4)西西伯利亚平原之所以沼泽广布,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很微弱;二是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三是地势低洼,不易向外排水,以及凌汛造成长期积水形成沼泽。(3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资源的跨流域调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