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雷顿森林会议
- 共353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列是一组有关这一体系的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最高数字。但到了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英、法、西德、意、荷、比、瑞典、日、加),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特里谢说:假如我们没有纪律,我们便会质疑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的运作。他指出,近来的市场动荡不定,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在特里谢看来:此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抗拒纪律的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为什么?
(5)为解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你对各国有何合理化的建议。
正确答案
(1)历史背景: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战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发生重大变化,(或答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实力空前强大亦可);美国对外扩张经济,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主要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变化:美元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或答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亦可)原因:欧洲经济的恢复;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3)局面: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影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4)不能实现。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彻底避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国情采取措施拉动消费;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第(1)问要求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征,主要是从战后的国际关系和美国以及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析;第(2)问可从材料“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等信息概括分析;第(3)问从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日本的崛起和欧洲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第(4)问需要把握不同时期的形势背景不同,决定了其政策不可能一样,因此现在已经很难再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5)问属于开放式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西欧金钱财富的主要来源和流向。(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4)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4分)
正确答案
(1)西欧金钱财富来源于美洲,但最终流向亚洲。(4分)
(2)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英、法和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投资遍及世界(资本主要流向欧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应对: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8分)
(3)变化: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原因: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美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变,美苏两极对峙。(6分)
(4)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世贸组织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可以直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金钱财富的主要来源和流向分别是西欧金钱财富来源于美洲,但最终流向亚洲。(2)解读材料二图片含义可以发现如下信息:以资本输出为主,英、法和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投资遍及世界(资本主要流向欧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依据材料问题中的时间特征“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不难找出近代中国人的救国举措,即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3)紧扣问题中的时间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对照材料三表格数据中时间特征即可得出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是指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变化发生的原因在于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美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变,美苏两极对峙。(4)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结合材料三中事例进行论证即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世贸组织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力体系的转换做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现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除科学革命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欧洲的扩张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3)指出导致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加快了欧洲联合的步伐。这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冲击这一格局的还有哪些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国世纪:工业革命或“世界工厂”;美国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2)因素:政治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经济革命:工业革命。影响:20世纪初,欧美列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给被侵略和被奴役地区带来灾难和痛苦;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3)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威胁着西欧国家安全;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4)影响: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力量: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中国的迅速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 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洪国起、董国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死而不僵”的原因。
正确答案
(1)战乱劫掠;官府勒索;官营、外国银行挤压;市场萧条。
(2)促进民主法制的进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做了准备;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制度革新奠定基础。
(3)演变: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前以英镑为中心,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原因:二战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4)美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控制了国际货币的发行权;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从而使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的实际资产资源向美国转移;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这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也极大地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 16世纪末出现了中国——菲律宾——美洲的大帆船贸易。学者严中平认为:“中国纺织品还经过马尼拉销售到西属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纪末叶,中国棉布已经在墨西哥市场上排挤了西班牙货。有的文献说,因为中国棉布价廉物美,所以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国货而不用欧洲货。中国丝绸就更为畅销了。”他还说“实际上,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大帆船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学者全汉昇的研究表明从1571年至1821年共有2亿比索(西班牙银元)的白银流入中国。
材料二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以下是各国使用金本位的时间。
材料三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
(1)结合材料一回答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各国纷纷使用金本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正确答案
(1)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中国新型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金本位可以使各种货币维持稳定的汇率,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英国率先使用金本位制,当时英国是世界工厂,因而各国纷纷效仿。
(3)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要求汇率保持稳定,所以要求美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另一方面,世界贸易发展,各国需要更多美元,所以美国要保持贸易逆差,这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概括出特里芬难题内容即可)。日本和西欧崛起导致美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逆差,加之美国对外扩张形成严重的财政赤字,这些问题只能靠增发美元解决。所以美元事实已大幅贬值。
第(1)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联系明清时期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回答。
第(2)问从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各国纷纷采用金本位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英国的金融体系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第(3)问材料信息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弊端,这一弊端会导致该体系瓦解。而美国实力下降会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美国的经济地位遭到盟友的冲击,这些因素会导致该体系崩溃。据此回答即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