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共1379题
简述秦、汉、唐、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汉朝: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加强皇权,裁抑相权,由皇帝与亲信重臣形成决策核心称“内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外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宰相制度
从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开始,中国的宰相制度一直延续了1600年。
问题:
(1) 指出秦、唐、明三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2)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设丞相,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实行三省六部制及政事堂会议,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三省相互牵制,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C:废中书省和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后设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2)特征: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此过程中皇权不断强化,相权日趋削弱;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结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的两对矛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唐朝和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皇权矛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 矛盾:皇权和相权,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将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以权力的分立和制约提高办事效率,并利于加强皇权。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内阁,内阁实质为皇帝的咨询机构,没有决策的权力,对皇权不能起制约作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3)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消极作用:A、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B、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C、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 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完美:不流血、妥协。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3)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急,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拟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秦始皇不给丞相兵权,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
(2)主要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否,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负责皇帝谕旨的传达。
(4)“略”。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是指什么?在地方上秦朝首创了什么制度?
(2)唐朝在中央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明朝明太祖和明成祖时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清朝雍正帝时设立了什么机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个朝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2 )三省六部制;明太祖——废丞相、六部分理朝政;明成祖——设内阁;
(3 )军机处;
(4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礼仪习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1912年初,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见到孙中山后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和百姓无异。”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材料三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等;到了50年代,大摆结婚宴被批评为浪费。1964年后,很多地方的新娘很少用轿子、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朋友鞠躬行礼。
——摘编自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请分析这种变化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
(2)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等;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 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叉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表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中国专制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相权的牵制;对君主的谏议;敬天法祖的信仰(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法律的约束等等。
(2)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明朝搞特务统治;明清大兴文字狱。
(3)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②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③思想: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④媒体:近代报刊杂志等媒体涌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1)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状况: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3)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