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共31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36.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
37.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10分)
38.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9分)
正确答案
(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整理能力。材料能够说明其功能的信息有:“征派民力”;“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对这些进行归纳即可。
考查方向
历史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户籍制改革、商鞅变法、编户齐民、两税法、一条变法、摊丁入亩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中归纳要点,提炼答案。
易错点
提炼不准确。
教师点评
先从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句子,在进行提练归纳。
正确答案
(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南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分析能力。从”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以看出户籍制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从”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历史悠久,从复杂到简单;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改革:户籍制演变
解题思路
对材料中不同时期的户籍制变化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总结。
易错点
归纳不够准确。
教师点评
此类题,要先对材料层次理清,再进行整理。
正确答案
(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综合评价能力。历代的户籍制变革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对人民控制;经济上以农为本,对农民的剥削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是统治者注意缓和与农民的矛盾,客观上采取了一些有利农也发展的变革。但为了长治久安,束缚人身自由,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工商业发展,最终导致中国的落后。可见,归根结底,户籍制的演变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演变的意义。
解题思路
先弄清本题的主题,再结合前两问知识回答。
易错点
脱离本题空洞而谈。
教师点评
认识要深刻全面,结合时代。
2.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
正确答案
解析
A中“颠覆”一词有夸大和以偏概全之病,故A项错误;
B项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
题中说的是官吏“考核”没有涉及“选拔”,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可以看出政府重视人增加,有利于增加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结合热点人口政策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和对材料的正确解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
先要把材料真实意思搞清楚,一看本题就是人口问题,结合地理上的人口理论一般就是考查劳动力、养老等等,再结合古代经济中动力主要是人力这一现象可知D正确。
易错点
本题难度较小,但是很容易以偏概全,把有影响当作颠覆,把考核当作选拔。
知识点
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