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   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一、二,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有何不同?

                                                                                                                                                                

(4)试就这两种不同评价,扼要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1)藩镇割据问题。特点:从皇帝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根本出发点在于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材料二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地方兵弱财困,最终导致“靖康之役”溃败。

(4)宋初的措施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由此却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的负担,而且地方兵弱财困也不利于抵抗辽、西夏的进攻,这些都成为后来北宋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因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迭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了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了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肯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另一种是否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的一种意见,予以评述。

                                                                                                                                                                 

正确答案

(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历史上的改革其产生的作用有大有小,人们对每一场改革的评价也有褒有贬,难以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材料二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3)据材料四,指出俄国机器制造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六  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4)据材料五、材料六,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在看待这场改革时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识:苏辙认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损害“富人”的利益去满足“贫民”的要求,目光太短浅;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其许多措施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原因:他们代表的阶级(或阶层)利益和思考问题的高度不同。苏辙出于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需要反对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出于救亡图存、宣传变法的需要而赞赏王安石变法。

(2)主观因素: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变化:发展迅速。看待:这种变化是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结果;表明改革是成功的;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4)共同点:都认为改革是俄国走上现代化的途径。侧重点:列宁侧重于改革的进步性;钱乘旦侧重于改革的艰巨性。

(5)改革的艰巨性使改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和改革人物时,要站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客观公正地评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C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D强兵措施未能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积弱局面的改善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积贫局面的改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