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请回答:

(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从政治革命视角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请列举这段时间的主要史实加以说明。有学者认为辛亥 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史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主要依据: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重大事件: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3)主要成就:制定颁布1982年宪法;1999年将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说;“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他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进化之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不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人类得了第一级需要生活之外,更进一步便是第二级,这一级叫做安适。人类在这一级的生活,不是为求生活的需要,是于需要之外更求安乐,更求舒服……得了充分安适之后,再更进一步,便想奢侈。”孙中山将人的生活分为“需要”“安适”“奢侈”三个等级,未必科学,但是,他实际上是在说,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正是人的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以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不能解决当时民生问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0年11月2日,罗斯福在竞选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演说时呼吁:“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福利”他说。“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工人不会在风华正茂时被一脚踢开,那里的人们不会世世代代受穷,那里的穷苦农民不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里的青年不会在垄断的淫威下乞讨工作。”“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全体人民有极好的文化教育机会。”“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劳工界进入暮年之人能够安度余生,养老金和保险金将理所当然地颁发给这些为国家忙碌了一生的人。”

——岳西宽、张卫星译《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

(3)指出罗斯福政府切实保护低层民众的措施,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党首先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执政实践的第一位。正如当时主管全固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所说:“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4)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较好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5)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不能掌握政权;民生主义思想缺乏广大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要求;北洋政府反动统治的阻挠。

(2)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鼓励恢复与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实行社会救济,提供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工权利。原因: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尖锐,美国政府迫切需要稳定社会,以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二战爆发后,美国与日本等国矛盾日益激化,战争威胁临近,可借此动员民众。

(4)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推动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稳定物价,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原因:①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内战全面爆发。②“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

①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为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中共八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三大改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