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他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本原因:实行保护富农经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

(2)矛盾: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农民的购买力限制了工业品市场。解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3)人民公社。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4)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孔子传》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请结合史实说明孔子是中国远古“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你如何理解“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2)结合材料二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的实践。这些实践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 《邓小平文选》

(4)依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正确答案

(1 )说明:孔子将中国远古文化整理,编撰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使中国远古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理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2 )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实践: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作用: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正确的,有力地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完善。                          

(4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外部优秀文化的汲取与融合中实现;不断创新中前行的。(其它言之有理的观点也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坚决最忠实的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发展而奋斗”。请举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埋藏的重大典型事例,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权”“民生”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这三位思想为核心所形成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继承发展:①民族主义: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外,赶走了帝国主义势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对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平等。②民权主义: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民权为一般平居所共有”。③民生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实现了“平均地权”;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以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节制资本和把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创举。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梁启超说:“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不幸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难道还怕他会养不活不成,养活了还怕没有出息吗?只求国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别把志气衰颓下去,将来在全人类文化上,大事业正多着哩。”

材料二 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梁启超的观点:中华民国“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经济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经济发展波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共和政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并拒签和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己的利益。

(2)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现独立自主。

(3)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学习时报》载:客观地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1980年,魏桥油棉厂(今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还是一个职工不过百人、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1981年,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创利税93万元。1985年,他们抓住国家对棉花市场统死、对油料市场放开的有利时机,搞起了油料加工,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91年,冲破“一大二公三纯”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率先成立合资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棉走向成功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3)对图1的称呼你是如何理解的?三幅图片中对领袖的不同称呼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代:革命立国时代。史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所有制结构改革(制度改革);全球化(引进来走出去)。

(3)图1“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广大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民主平等观念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下一知识点 : 中共八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三大改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