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供给
- 共286题
自2001年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GDP增长率逐年增高,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通货膨胀的迹象也渐渐显现。请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加以论述。
正确答案
(1)通货膨胀的成因
①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而引起的,即由于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可能的供给,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了。对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时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论,W・鲍莫尔的为实现充分就业时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论以及弗里德曼等货币主义者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利息率降低,从而会刺激投资的增加和总需求的增加,当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无法继续扩大时,物价就会上涨,通货膨胀发生。
W・鲍莫尔认为,总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由于价格对总需求的反应慢于生产,所以产量增加,但价格并未上升;然后是当产量继续增加时,价格开始上升,这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最后是产量下降,价格仍然上升,出现了滞胀。所以,在未实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幅度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总需求增加引起的产量增加越小,但引起的价格上升幅度越大,通货膨胀越严重。反之,如果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小,总需求增加引起的产量增加越大,价格上升幅度越小,通货膨胀越小。
货币主义者认为,从长期趋势看,货币供应量增加,就会导致物价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就会发生,货币供应量对产量的增长影响很小。而从短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暂时会影响产量的增长。他们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大体一致的水平上,避免通货膨胀和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②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a.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取决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就是所谓的工资推动通货膨胀。西方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的工资一价格螺旋。
b.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同样存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源正在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在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并非由供求关系决定,而是被少数垄断者所操纵,由于存在卖方垄断,厂商可以以成本增加为借口,人为的规定高于成本增加幅度的产品价格,从中获取超额垄断利润,这就促成了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c.进出口型通货膨胀
在开放型经济中,进出口也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进出口型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主要有紧缩性需求政策、收入政策和指数化政策。
①紧缩性需求政策
紧缩性需求政策就是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削减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增加,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或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造成的,那么实施紧缩性需求政策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该政策的实施同时也会造成经济的衰退及失业的增加。
紧缩性需求政策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渐进的紧缩政策,一是激进的紧缩政策。前者紧缩的幅度较小,经济衰退幅度较小,因此治理通货膨胀见效慢,达到预期效果所需的时间较长;而后者紧缩的幅度大,带来的经济衰退幅度大,失业率增加的幅度也大,但治理通货膨胀见效快,达到预期效果所需的时间也较短。如果考虑到避免高失业率,渐进主义方式较为可取,因为它不至于因大量失业引起一些社会政治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激进式方法有利于人们增强反通货膨胀的信心。因此在两种方式的取舍上,主要取决于其代价的大小。
②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它是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以控制货币工资增长率和一般物价上涨率的政策。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论,采取的做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工资――物价冻结,即政府采取法律手段禁止工资与物价上升。这种做法是强制性的,见效快,但对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也大,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当,一般在战争、自然灾害或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才会使用。二是工资――物价指导政策。这一政策的做法是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规定货币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这种政策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和劝说使企业和工会遵从,现已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但由于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不一样,可能遏制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和行业的发展。第三种是税基收入政策。即国家规定一个被认为是恰当的物价或工资的增长率,据此以税收的方式,惩罚价格和工资的上涨超过该增长率的企业和个人,同时以津贴的方式来奖励价格和工资的上涨低于该增长率的企业和个人。但这种方法很难辨别价格和工资上涨的原因,因此,很可能会起到惩罚高效率企业和工人的作用,所以遭到广泛的反对。
③指数化政策
该政策是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目的是使其实际值保持不变。指数化可以广泛应用于工资与债务契约、银行利率、社会保险及税收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简述古典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在古典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因此,当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
(2)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均衡的
正确答案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的市场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对应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的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面对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为止。
相反地,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面对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为止。由此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使其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
解析
暂无解析
根据AS-AD模型,如果价格总水平对应的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或生产能力,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均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表明经济处于______。
A.危机阶段
B.复苏阶段
C.萧条阶段
D.滞胀阶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如下图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石油的价格上升时,汽车的需求曲线()。
A.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B.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C.曲率发生变化
D.凹凸发生反转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需求定理: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反向的依存关系。石油的价格上升导致汽车的需求数量会减少,此时汽车的价格反而会增加,须注意需求定律的例外有吉芬物品和炫耀性消费物品。
②需求曲线的平移应用均衡价格理论来理解。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数量是一种商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数量。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如需求减少时,均衡价格会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如下图(a)中的 D2。同理,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如下图(b)所示。
[*]
③另外,供给定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依存关系。
当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时( )。
A.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都上升
B.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都下降
C.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就下降
D.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就上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已知当某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1美元时,均衡交易量是2000单位。现假定买者收入的增加使这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了800单位,那么在新的均衡价格水平上,买者的购买量是 ( )。
A.2000单位
B.多于2000单位,但是少于2800单位
C.2800单位
D.多于2800单位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购买者收入的增加使这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了800单位,那么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供给曲线不变,则新的需求曲线和原供给曲线相交,形成新的均衡价格水平,均衡价格对应的均衡量的增加量将大于零、小于800单位,所以买者的购买量是多于 2000单位,但是少于2800单位。
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按销售量向卖者征税,假如政府希望税收负担全部由买者承担,并尽可能不影响交易量,那么应具备的条件是( )。
A.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均大于零小于无穷
B.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
C.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零,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
D.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析]
在现实经济中,政府税收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消费者或生产者来承担的,这将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一般来说,在供给曲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则政府税收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部分就越大;另一方面,在需求曲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价格弹性越小,由生产者的税收部分就越大。因此,在交易量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将税收负担全部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目的,应具备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零(需求曲线垂直),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斜率为正值)的条件,如图9-1所示。此时,由于垂直的需求曲线,市场均衡交易量并未发生改变(始终为Q0),即生产者的产量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从而其收益保持不变。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零,虽然政府征税所导致价格上涨,但仍要购买相同数量的产品,这也就意味着税收负担将全部落在消费者身上。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
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长期总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
[*]
图(a),表示产量和就业量关系的生产函数线,产量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即就业量。图(b)表示劳动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和实际工资的关系,均衡就业量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图(c)表示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的关系。该图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先从图(c)看起,由于在长期,名义货币工资可以灵活变动,当价格水平上升(下降)时,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上升),将导致劳动市场上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从而使名义工资水平上升(下降),使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下降),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实际工资水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时劳动市场才恢复均衡,也就是说,长期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由伸缩性的名义货币工资都会调整到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时为止,即实际工资不变,再由图(b)可知,实际工资不变意味着就业量不会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再由图(a)可知,就业量不变则产量不变。如图(d)所示的长期总供给不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总垂直的直线。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实际产出主要有充分就业数量的生产要素,因而产出独立于价格水平,换句话说,当价格水平变化时,在经济中的价格和工资调整发生之后,长期的产量水平将不会发生变化。
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显示出这样的政策含义:即指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是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
(2)短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为在较高的需求水平中,厂商愿意生产和出售更多的商品,但是一般说来,随着产出增加,厂商会多少提高一些价格,因为在成本暂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和出售额外产出是有利可图的,图略。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在短期,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短期内的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仍然会给经济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供给曲线显示的关系是总供给量和()。
A.价格,假定其他所有变量不变
B.总需求量,假定其他所有变量不变
C.利润,假定其他所有变量不变
D.影响供给的每一个因素
正确答案
A
解析
供给曲线给出的是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供给数量的关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