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的检验
- 共4052题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Fe3+和SO32-之间发生的反应。
(1)取5mLFeCl3浓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浓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继续加入Na2SO3浓溶液至过量,溶液颜色加深,最终变为红褐色。无气泡产生,无沉淀生成。这种红褐色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观察到以上的现象外,有成员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请把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方案一:检验溶液中含有Fe2+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方案二:检验溶液中含有 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用品:0.1mol/L BaCl2、3mol/L盐酸、0.1mol/LKMnO4(H+)、氯水、20%KSCN、0.5mol/LKI;试管若干、胶头滴管若干
Ⅰ预处理:将(1)中获得的混合物放在如图装置中处理足够时间。
Ⅱ检验过程
正确答案
(1)Fe(OH)3胶体 (2)2Fe3++SO32-+H2O=2Fe2++SO42-+2H+ (3)SO42-
试题分析:(1)FeCl3是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Na2SO3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当二者混合时,对彼此的水解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产生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2)如果二者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反应的两种方程式是:2Fe3++SO32-+H2O=2Fe2++SO42-+2H+。在该反应中氧化剂Fe3+生成还原产物Fe2+;还原剂SO32-氧化为氧化产物SO42-。所以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检验溶液中含有Fe2+或检验溶液中含有SO42-。方案一:利用Fe3+遇到SCN-产生血红色溶液,而Fe2+遇到SCN-不会发生反应,Fe2+遇到氯水被氧化为Fe3+后产生血红色溶液。来检验溶液中含有Fe2+。方案二:向溶液中加入足量3mol/L的盐酸使SO32-转化为SO2气体溢出,再滴加0.1mol/L 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含有SO42-。3+和SO32-之间发生的反应的原理。
多彩水泥的添加剂是CoCl2-6H2O。工定是以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Cl2·6H2O的一种新工艺流程如下图:
已知:①钴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ClCoCl2+H2↑
②CoCl2·6H2O溶点86oC,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oC~120OC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③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流程中的试剂a可能为 ;其作用是 ;
(2)加入碳酸钠调节pH至b,b的范围是 ;
(3)操作1是 ;滤渣的成分为 ;
(4)操作2的过程为蒸发浓缩、 和过滤。
(5)制得的CoCl2·6H2O需减压烘干的原因是 。
正确答案
(1)H2O2(或C12)氧化二价铁离子
(2)5.2~7.6
(3)过滤 Fe(OH)3和A1(OH)3
(4)冷却结晶
(5)降低烘干温度,防止产品分解(失去结晶水)
试题分析:(1)从表格和工艺流程分析,在调整pH前,应将Fe2+氧化为Fe3+,所以应加氧化剂;(2)从表格中各物质沉淀的pH,需将Al3+、Fe3+沉淀而Co2+不沉淀,从而得到所需pH的范围;(5)采用低压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分解。
(14分)(2012•山东)实验室采用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制备MgAl2O4,主要流程如下:
(1)为使Mg2+、Al3+同时生成沉淀,应先向沉淀反应器中加入 (填“A”或“B”),再滴加另一反应物.
(2)如下图所示,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 .
(3)判断流程中沉淀是否洗净所用的试剂是 .高温焙烧时,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名称是 .
(4)无水AlCl3(183℃升华)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实验室可用下列装置制备.
装置B中盛放饱和NaCl溶液,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 .F中试剂的作用是 .用一件仪器装填适当试剂后也可起到F和G的作用,所装填的试剂为 .
正确答案
(1)B(2)漏斗下端尖嘴未紧贴烧杯内壁(3)AgNO3溶液(或硝酸酸性的AgNO3溶液);坩埚(4)除去HCl;吸收水蒸气;碱石灰
(1)先加入氨水,再加入盐的混合溶液,会使两种沉淀同时生成;
(2)为了防止液体溅出,在过滤时应该将漏斗的尖嘴部分紧贴烧杯的内壁;
(3)根据题意可知,沉淀中应该附着氯离子和铵根离子,若判断是否洗净,可以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进行判断,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没有洗涤干净;若没有沉淀生成,则说明已经洗涤干净;
(4)根据所给的装置图可知,B中的饱和食盐水是为了除去混有的HCl气体;因为氯化铝易发生水解,故应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装置,而G是吸收空气中的CO2,所以可以加入碱石灰来代替F和G的作用.
解:(1)如先加入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再加氨水,氨水少量,应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反之,先加氨水,因氨水足量,则同时生成沉淀,故答案为:B;
(2)过滤时应该将漏斗的尖嘴部分紧贴烧杯的内壁,防止液体溅出,故答案为:漏斗下端尖嘴未紧贴烧杯内壁;
(3)沉淀中应该附着氯离子和铵根离子,若判断是否洗净,可以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AgNO3溶液(或硝酸酸性的AgNO3溶液)溶液进行判断,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没有洗涤干净;若没有沉淀生成,则说明已经洗涤干净,高温焙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
故答案为:AgNO3溶液(或硝酸酸性的AgNO3溶液);坩埚;
(4)B中的饱和食盐水是为了除去混有的HCl气体;因为氯化铝易发生水解,故应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装置,而G是吸收空气中的CO2,所以可以加入碱石灰来代替F和G的作用,
故答案为:除去HCl;吸收水蒸气;碱石灰.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设计,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实验设计的仪器连接顺序,清楚实验原理.
海水中主要离子的含量如下:
(1)常温下,海水的pH在7.5~8.6之间,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渗析法淡化海水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阴(阳)离子交换膜仅允许阴(阳)离子通过。阴极上产生氢气,阴极附近还产生少量白色沉淀,其成分有________和CaCO3,生成CaCO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3)用海水可同时生产氯化钠和金属镁或镁的化合物,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在实验室中由粗盐“重结晶”制精盐的操作包括溶解、过滤、蒸发…洗涤等步骤;有关其中“蒸发”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蒸发的目的是得到热饱和溶液
b.蒸发的目的是析出晶体
c.应用余热蒸干溶液
d.应蒸发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为止
②由MgCl2溶液得到MgCl2•6H2O晶体时,也需要蒸发,蒸发的目的是得到热饱和溶液,判断溶液已饱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5℃时,饱和Mg(OH)2溶液的浓度为5×10-4 mol/L。
①饱和Mg(OH)2溶液中滴加酚酞,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学习小组测海水中Mg2+含量(mg/L)的方法是:取一定体积的海水,加入足量_________,再加入足量NaOH,将Mg2+转为Mg(OH)2。25℃,该方法测得的Mg2+含量与表中1272mg/L的“真值”比,相对误差约为______%[保留2位小数,海水中饱和Mg(OH)2溶液的密度都以l g/cm3计]。
正确答案
(1)HCO3-+H2OH2CO3+OH-(1分)
(2)Mg(OH)2(1分),Ca2++ OH-十HCO3-→CaCO3↓+ H2O (2分)
(3)①过滤(1分),bd(l分) ②溶液表面形成晶膜(1分)
(4)①溶液变红(1分) ②盐酸(2分),-0.94(2分,没有负号不扣分).
试题分析:(1)常温下,海水的pH在7.5~8.6之间,其原因是存在碳酸氢根发生水解呈碱性。
(2)氢离子在阴极上产生氢气,此时阴极中集聚了大量氢氧根离子,并与镁离子生成Mg(OH)2白色沉淀,同时又和碳酸氢根生成碳酸根离子,碳酸根又和钙离子结合生成CaCO3,生成CaCO3的离子方程式是Ca2++ OH-十HCO3-→CaCO3↓+ H2O。
(3)①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蒸发的目的不是得到热饱和溶液,而是把水蒸出使晶体析出,最后应蒸发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为止,选择bd。②由MgCl2溶液得到MgCl2•6H2O晶体时,也需要蒸发,蒸发的目的是得到热饱和溶液,判断溶液已饱和的现象是溶液表面形成晶膜。
(4)①饱和Mg(OH)2溶液中滴加酚酞,由于溶液呈碱性,现象是溶液变红。②取一定体积的海水,加入足量盐酸除掉碳酸氢根,再加入足量NaOH,将Mg2+转为Mg(OH)2。由25℃时,饱和Mg(OH)2溶液的浓度为5×10-4 mol/L。求得1L溶液中镁离子的质量为5×10-4 *24=1200mg/L。25℃,该方法测得的Mg2+含量与表中1272mg/L的“真值”比,相对误差约为(1200-1272)/1272=5.6%。
纳米材料二氧化钛(TiO2)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可做性能优良的催化剂。
(1)工业上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是:
Ⅰ.将干燥后的金红石(主要成分是TiO2,主要杂质是SiO2)与碳粉混合放入氯化炉中,在高温下通入Cl2反应,制得混有SiCl4杂质的TiCl4。
Ⅱ.将SiCI4分离,得到纯净的TiCl4。
Ⅲ.在TiCl4中加水、加热,水解得到沉淀TiO2·xH2O。
Ⅳ.TiO2·xH2O高温分解得到TiO2。
①根据资料卡片中信息判断,TiCl4与SiCl4在常温下的状态是 ,分离二者所采用的操作名称是 。
②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如Ⅳ在实验室中完成,应将TiO2·xH2O放在 (填字母)中加热。
(2)据报道:“生态马路”是在铺设时加入一定量的TiO2,TiO2受太阳光照射后,产生的电子被空气或水中的氧获得,生成H2O2。H2O2能清除路面空气中的CxHy、CO等,其主要是利用了H2O2的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某研究小组用下列装置模拟“生态马路”的部分原理。(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如缓慢通入22.4 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CO气体,结果NaOH溶液增重11 g,则CO的转化率为 。
②当CO气体全部通入后,还要按图示通一段时间空气,其目的是 。
正确答案
(1)①液态(1分);蒸馏(1分)
②TiCl4+(x+2)H2OTiO2·xH2O↓+4HCl(2分)③b(1分)
(2)氧化性(1分)
(3)①25%(2分)
②将残留在装置中的CO2气体排出,使其被NaOH溶液吸收,以减小误差(2分)
试题分析:(1)①根据资料卡片中的TiCl4与SiCl4熔点、沸点可知,TiCl4与SiCl4在常温下的状态是液态;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常采取蒸馏方法,
②由信息可知TiCl4与水在加热条件下,水解得到沉淀TiO2·xH2O与HCl,反应方程式为:TiCl4+(x+2)H2OTiO2·xH2O↓+4HCl,Ⅳ为烧杯与蒸发皿通常进行液态加热,高温分解固体物质常在坩埚中进行,
(2)①由2O+H2O→2OH,可知水中O-H键断裂,O-H键属于极性共价键,
②CxHy、CO等具有还原性,H2O2具有强氧化性,H2O2能氧化CxHy、CO等,清除路面空气中的CxHy、CO等,故答案为:氧化性;
(3)①22.4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C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1mol;
NaOH溶液增重11g为吸收的CO2质量,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转化率的CO的物质的量等于CO2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所以CO的转化率为×100%=25%,故答案为:25%;
②装置中有残留的CO2气体,通一会儿空气,将残留在装置中的CO2气体排出,被NaOH溶液吸收,减小误差,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