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富马酸亚铁(分子式为C4H2O4Fe,结构简式为)是一种限量使用的铁强化剂。

(1)下图为实验室模拟工业制取富马酸亚铁的流程图:

①根据题意,请你写出富马酸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绿矾(FeSO4·7H2O)在保存过程中形成的杂质主要有________(填化学式)。

③操作Y包括________、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

④判断操作Y中“洗涤”富马酸亚铁产品表明已洗净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所得富马酸亚铁产品属于亚铁盐(可供选用的试剂有KSCN溶液、H2O2溶液、稀硫酸。)。填写下表相应空格:

 

正确答案

(1)①HOOCHC===CHCOOH

②Fe2(SO4)3和Fe(OH)3 

③蒸发浓缩

④取洗涤液,向其中加入少量盐酸酸化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

(2)②取少量滤液,滴加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③再向上述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试题分析:(1)①由富马酸亚铁的结构简式可推断富马酸的结构简式为HOOCHC===CHCOOH,②由于亚铁离子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铁离子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所以绿矾(FeSO4•7H20)在保存过程中形成的杂质主要有硫酸铁、氢氧化铁等杂质③得到的含有富马酸亚铁的溶液需要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最后得到富马酸亚铁产品;④富马酸亚铁表面的可溶性杂质离子有Na+、SO42-等,可以从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Na+或SO42-来设计实验.所以检验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已洗涤干净. 

(2)检验亚铁离子的方法: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没有变成红色,证明溶液中没有三价铁离子;然后加入氧化剂将亚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溶液变成红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结合题给试剂故答案为:

考点:3+的水解性、Fe2+的还原性及检验知识.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从回收的含铜电缆废料中提取铜时,假若设计如下两种方案,回答有关问题。

方案甲:

方案乙:

(1)两个方案中,符合当前生产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是方案      ,理由是    方案第一步“灼烧”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粉尘、烟雾。

(2)方案乙中铜溶解生成蓝色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

(3)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最后一步所得浅绿色滤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自然干燥可得到一种结晶水合物的晶体。获得晶体后对其进行检测:

①先取a g的晶体进行脱水实验,获得无水固体为(a—1.26)g

②将无水固体溶于足量的水配成溶液后滴加1.00mol/L的氯化钡溶液,当滴加10.00mL溶液时,沉淀恰好完全。通过计算测知该晶体的化学式是              

(4)氯化亚铜(CuC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国家标准规定合格的CuCl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为CuCl的质量分数大于96.5% 。工业上用硫酸铜等原料常通过下列反应制备CuCl :

2CuSO4+ Na2SO3 + 2 NaCl + Na2CO3=2 CuCl ↓+ 3 Na2SO4 + CO2

测定CuCl质量分数时先准确称取所制备的0.2500g CuCl样品置于一定量的0.5mol·L-1 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水20mL,用0.1000mol·L-1 Ce(SO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4.60mL Ce(SO42溶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3++CuCl=Fe 2++Cu2++Cl,Ce4+ + Fe 2+=Fe 3+ + Ce3+

计算上述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           

正确答案

(10分)(1)乙 ;甲 (2)2Cu + O2 +4H+2Cu2+ + 2H2O (3)FeSO4·7H2O (4)97.9%

试题分析:(1)方案甲中电缆废料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产生污有毒的气体、粉尘、烟雾而污染空气;而方案乙中不燃烧,所以不能产生有毒气体,因此方案乙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2)在加热的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溶解在稀硫酸中生成硫酸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 + O2 +4H+2Cu2+ + 2H2O。

(3)取a g的晶体进行脱水实验,获得无水固体为(a—1.26)g,这说明反应中生成的水的质量是1.26g,物质的量是1.26g÷18g/mol=0.07mol;消耗氯化钡的物质的量是0.01mol,白色沉淀是硫酸钡,则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晶体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0.01mol,所以晶体中硫酸亚铁和结晶水的个数之比是1:7,因此晶体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4)根据离子方程式Fe 3++CuCl=Fe 2++Cu2++Cl,Ce4+ + Fe 2+=Fe 3+ + Ce3+可知,

CuCl~Fe 2+~Ce4+

1mol        1mol

n     0.0246L×0.1000mol/L

解得n=0.00246mol

所以CuCl的质量=0.00246mol×99.5g/mol=0.24477g

因此上述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100%=97.9%。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探索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左图实验方案,用含有铝、铁和铜的合金制取氯化铝、绿矾晶体(FeSO4·7H2O)和胆矾晶体。

请回答:

(1)步骤Ⅰ、Ⅱ、Ⅲ中均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该操作中除用到烧杯和玻璃棒外,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2)溶液A中的离子主要有Na、OH       ;试剂X是             

(3)进行步骤Ⅱ时,该小组用如上右图所示装置及试剂将制得的CO2气体通入溶液A中。一段时间后,

观察到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为了避免固体C减少,改进的措施是在装置Ⅰ、Ⅱ之间增加一个盛有饱和         溶液的洗气瓶。

(4)从溶液E中获得绿矾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填操作名称)        、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正确答案

(1)过滤   漏斗     (2)AlO2-   稀硫酸

(3)Al(OH)3+3H=Al3+3H2O     NaHCO3      (4)蒸发、浓缩

试题分析:(1)根据流程图可知,步骤Ⅰ、Ⅱ、Ⅲ中均得到滤液和固体,这说明都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过滤。在过滤操作中除用到烧杯和玻璃棒外,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漏斗。

(2)铝、铁、铜的合金中只有金属铝可以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所以滤液A的成分是偏铝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因此含有的离子是Na、OH、AlO2-;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铁可以和硫酸反应,所以滤液F是硫酸亚铁和稀硫酸的混合液,滤渣F是金属铜,Cu中加入稀硫酸和H2O2可以制备胆矾晶体,反应方程式为Cu+H2SO4+3H2O+H2O2=CuSO4•5H2O。

(3)应用浓盐酸易挥发,所以生成的CO2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在盐酸中,因此固体C逐渐减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为了避免固体C减少,就必须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所以改进的措施是在装置Ⅰ、Ⅱ之间增加一个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4)将混合液来制备绿矾时应先将溶液加热浓缩、然后冷却结晶,即可得到绿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西安北郊古墓中曾出土一青铜锤(一种酒具),表面附着有绿色固体物质,打开盖子酒香扑鼻,内盛有26 kg青绿色液体,专家认定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美酒”。这是我国考古界、酿酒界的一个重大发现。(1)上述报道引发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的关注,他们收集家中铜器表面的绿色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铜器表面附着绿色固体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猜想:查阅相关资料后,猜想绿色固体物质可能是铜绿.

实验步骤:

①对试管内的绿色固体进行加热,至完全分解.观察到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取少量加热后生成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③取少量上述蓝色溶液于试管中,浸入一根洁净的铁丝.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④实验结论:绿色固体物质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提示:装置内的空气因素忽略不计)

(2)表达与交流:①图中标有a、b的仪器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

②上述实验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完成后,如果先移去酒精灯,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将B、C两装置对调行吗?____。为什么?___              _____。

正确答案

(1)④铜 碳 氢 氧    (2)①试管 铁架台

②Fe+Cu2=Cu+Fe2 ③C装置中的液体会倒流入B装置 ④不行 若对调,则无法证明加热绿色固体后是否有水生成

试题分析:(1)绿色固体加热,至完全分解,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说明反应有水生成,从而可确定物质中含有氢、氧元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确定物质中含有碳、氧元素;铜器上出现的固体,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则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说明黑色固体一定是氧化铜,原固体中含有铜、氧元素,所以绿色固体物质中含有氢、碳、氧、铜。

(2)①a是反应容器,为试管,b起支持和固定作用,为铁架台。

②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的蓝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取少量上述蓝色溶液于试管中,浸入一根洁净的铁丝,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和红色的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Cu2=Cu+Fe2

③反应完成以后,如果先移去酒精灯,试管中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槽中的水会倒吸入B装置。

④如果将B、C两装置对调,气体通过C会带出水蒸气,不能确定加热绿色固体是否有水生成,所以不能对调。

点评:该题是综合性实验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难度较大,不易得分。该题实验涉及知识面广,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既考查知识的识记、理解、迁移、运用,又考查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能力,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高考考查的方向,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总结、积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造金刚石酸洗废液中含有大量的Ni2+、Mn2+、Co2+离子,不经处理排放危害极大。某工厂技术人员设计了创新方案,使有害离子的浓度降低到排放标准,同时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镍粉。

废液经分析组成如下:

在强酸性的废液中加入NaOH调节pH到2,在搅拌下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和NaClO除去Mn2+、Co2+,并控制pH不超过3.5(Na2CO3需缓慢加入,防止产生大量CO2而冒槽),过滤后电解含Ni2+的过滤液,以镍铬钛不锈钢片为阴极,以铅片为阳极,电解后在阴极得到镍粉。回答下列问题

⑴ 调节强酸性废液至pH=2,可否直接用饱和Na2CO3溶液?分析你的原因

⑵ 写出除去废液中Mn2+、Co2+的反应方程式

⑶ 搅拌过程中Ni不被沉淀下来,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实现?

⑷ 电解过程中电流效率与pH的关系如下图,试分析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并选择电解的最佳pH值

正确答案

⑴ 不可以,将产生大量CO2而冒槽  (1分)

⑵ 

   (2分)

⑶ 根据废液离子浓度分析结果,控制NaClO用量,可使Mn2+,Co2+沉淀完而Ni2+不被沉淀。(1分)

⑷ pH较低时,将产生大量氢气,电流效率低;pH>4.5时,将产生Ni(OH)2沉淀,Ni2+浓度下降,不利于Ni的析出。(2分)选择在4.0-4.5左右  (1分)

⑴认真阅读试题可从题中获得相关信息,当溶液酸性太强时,直接加入饱和Na2CO3溶液会产生大量的CO2,从而发生冒槽。

⑵Mn2+、Co2+在碱性增强的条件下,被ClO氧化并生成沉淀,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这两种杂质离子——这是溶液中除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Fe2+的除杂。

Mn2+在碱性条件下,被氧化为+4,以MnO2的形式被除去,离子方程式为:

Co2+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生成Co(Ⅲ)的氢氧化物,离子方程式如下:

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时候,也应该结合题意,溶液由于pH<3.5,仍为酸性条件,所以CO32-结合H+,生成CO2气体。

⑶Ni(Ⅲ)和Co(Ⅲ)都有很强的氧化性,但Ni(Ⅲ)非常不稳定,氧化性比Co(Ⅲ)化合物的氧化性强,因此只要ClO-适量,即使Ni2+被氧化生成了三价镍的化合物,也会被未参加反应的Co2+、Mn2+还原为Ni2+。因此防止Ni2+被沉淀的方法就是控制ClO-的用量。

⑷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当溶液酸性较大时,电解效率很低,随着pH的增大,电解效率增大,但是当pH>4.5后,电解率与溶液pH变化不明显。因此此处要重点分析pH较小时电解效率不高,以及pH较大时电解效率也不高的原因。

由于H+、Ni2+都能在电极的阴极放电,所以当pH较小,也即[H+]较大时,将产生大量的氢气,造成电解效率较低。当pH较大时,由于Ni2+生成了难溶物,溶液中[Ni2+]减小,也造成电解效率低。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最佳的pH范围大约为4.0~4.5。

下一知识点 : 物质的检验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离子的检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