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的检验
- 共4052题
(8分)为了达到下列表格中的实验要求,请从供选择的化学试剂中选出合适的,将其标号填入对应的空格中。
供选择的化学试剂:
实验要求
选项的标号
证明马铃薯中含淀粉
检验酒精中含水
提取碘水中的碘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
正确答案
D A B C
考查常见基本实验操作。检验的淀粉的存在,一般用碘,碘遇淀粉显蓝色。检验水的存在,用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所以选择四氯化碳。饱和碳酸氢钠可以吸收SO2生成CO2,所以除去CO2中的SO2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某白色粉末由碳酸钠、硝酸镁、硫酸铜、氯化钾、氯化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检验它们所含的物质,做了以下实验。①取部分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将所得溶液分成两份,分别进行实验;②在第一份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继续往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③在第二份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由此可判断固体混合物中肯定含 (写化学式,下同),肯定没有 ,可能含有 。对可能有的物质,可采用 来检验,如果含有该物质,其现象是 。步骤③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正确答案
Na2CO3 NH4Cl ,Mg(NO3)2 CuSO4, KCl
试题分析:因为溶液是无色的,肯定没有硫酸铜。加入盐酸产生气体,一定有碳酸钠。加入氢氧化钠产生氨气,一定有氯化铵。但没有白色沉淀则一定没有硝酸镁。无法确定氯化钾。
Ⅰ:选择一种试剂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将所选试剂的化学式或名称写在横线上:
① 苯、甲苯 ② 苯、硝基苯、乙醇
③ 苯酚溶液、己烯、己烷、醋酸溶液
Ⅱ:为了探究苯酚和乙醇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甲、乙两方案。
方案甲:
实验1:取少量无水乙醚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金属钠。
实验2:各取3mL无水乙醚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苯酚和乙醇,再投入大小相同的钠块。
方案乙:
各取少量等物质的苯酚和乙醇于试管中,均在60℃的水浴加热,待苯酚熔化后,各放入相同大小的一小块金属钠。(已知:苯酚的密度为1.07g/mL)
(1)方案甲设计实验1的目的是 。
(2)方案乙中观察到:在乙醇中,钠很快与乙醇反应产生气体,溶液保持澄清;在苯酚中,钠块表面有少量气泡,且表面产生白色悬浮物,最后白色悬浮物充满苯酚熔融液。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白色悬浮物为 ;
②苯酚熔融液与钠的反应速率不如无水乙醇与钠的反应快,其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I:①酸性KMnO4溶液、②水、③溴水 (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每空1分)
II: ①证明 钠与乙醚不反应,烃基上的氢不能被钠取代 。(2分) ② 苯酚钠
(2分)③反应物接触面积小,生成的苯酚钠将钠包起来,阻止了反应的进行。(2分)
试题分析:Ⅰ①苯、甲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来鉴别,因为甲苯能够被酸性KMnO4溶液从而使其褪色,而苯不能;②苯、硝基苯、乙醇可以用水来鉴别,乙醇可以和水互溶,而苯、硝基苯与水不互溶,苯的密度比水小,在上层,而硝基苯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③苯酚溶液、己烯、己烷、醋酸溶液可以用溴水来鉴别,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己稀能够使溴水褪色,己烷与溴水发生了萃取作用,上层为红色,醋酸与溴水互溶;
Ⅱ取少量无水乙醚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金属钠的目的是证明 钠与乙醚不反应,烃基上的氢不能被钠取代;①苯酚与钠反应得到苯酚钠和氢气,所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白色悬浮物为苯酚钠;②苯酚熔融液与钠的反应速率不如无水乙醇与钠的反应快,其可能原因有反应物接触面积小,生成的苯酚钠将钠包起来,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鉴别、探究性实验,这种题型是高考的常见题型,本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本题难度适中。
海洋植物如海带、马尾藻等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1)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实验的操作名称① ② ③ ④
(2)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氧化产物是 。
(3)提取碘的过程中,可选择得有机试剂是 ;
在碘水中加入上述有机试剂,振荡静置,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正确答案
(1)①过滤 ②氧化 ③萃取分液 ④蒸馏
(2)Cl2 + 2I- 2Cl- + I2; Cl2;I2
(3)C;分层,上层颜色变浅,可能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试题分析:(1)海带灰的悬浊液需要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碘离子变为单质碘,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由于单质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所以从碘水分离出单质碘需要萃取。要从碘的有机溶剂中分离出单质碘,需要通过蒸馏的方法实现。
(2)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元素,则氯气能把碘离子氧化生成单质碘,即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I-=I2+2Cl-,其中氧化剂是氯气,氧化产物是单质碘。
(3)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选用的萃取剂的原则是:①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②溶质在该溶剂中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酒精、甘油与水是互溶的,不能作为萃取剂,所以答案选C。由于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则实验现象是上层颜色变浅,可能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基础性实验题的考查,该题紧扣教材基础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现有一盛有无色固体物质M的试剂瓶,标签已破损(见图)。已知硫酸、盐酸、硝酸等是强酸,碳酸、氢硫酸、亚硫酸、醋酸等是弱酸,烧碱、苛性钾等是强碱,一水合氨等是弱碱。由强酸与强碱组成的正盐呈中性,由强酸弱碱组成的正盐呈酸性,由弱酸强碱组成的正盐呈碱性。
(1)若M的水溶液为中性,则实验室检验M中阴离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M的水溶液呈碱性,加入过量盐酸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则产生的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3)若M置于空气中易被氧化为另一种物质,生成物的摩尔质量比M增加了16,则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4)若M的水溶液呈碱性,加入过量盐酸后产生腐卵臭气味的气体,则M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过量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a2++SO42-BaSO4↓(1分) (2)CO2 (1分)
(3)Na2SO3 (1分) (4)2H2S+3O22SO2+2H2O (2分)
试题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可知,如果该溶液呈现中性,则一定是强酸的钠盐,含有2个钠离子,所以应该是硫酸钠。检验SO42-的方程式是Ba2++SO42-BaSO4↓。
(2)若M的水溶液呈碱性,加入过量盐酸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这说明该化合物一定是弱酸的钠盐,应该是碳酸钠,生成的气体应该是CO2。
(3)若M置于空气中易被氧化为另一种物质,生成物的摩尔质量比M增加了16,则相当于是增加1个氧原子,所以该化合物应该是亚硫酸钠。
(4)若M的水溶液呈碱性,加入过量盐酸后产生腐卵臭气味的气体,这说明该钠盐应该是硫化钠,生成的气体是H2S,H2S燃烧的方程式应该是2H2S+3O22SO2+2H2O。
点评: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已知信息的提炼、归纳、总结和应用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在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验证即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