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共237题
2.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具有“外溢效应”,对知识溢出的吸收与接受主体紧密相关。提高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需要( )
①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②推进去库存化,淘汰落后产能
③完善创新体系,加强研企合作
④完善社会保障,改革养老保险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提到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能够传播知识,提高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促进经济的增长,故①正确;材料所问的是对于提高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要采取的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与提高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无关,故②错误;完善创新体系,加强研企合作,有利于知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使知识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高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故③正确;材料所问的是对于提高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要采取的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与提高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无关,故④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教育和创新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要准确概括材料主旨,结合题意做出正确选择。
易错点
学生对知识的“外溢效应”理解不到位。
知识点
4.2015年夏天,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一些产业已开始出现滑坡,许多跨国公司正重新考虑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应该( )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发展
②拓宽融资渠道,挽救濒临破产企业
③引导企业走出去,推进制造业国际化
④加强公共服务,拓宽企业产品销路
正确答案
解析
此题重点考察我国政府的职能,关联到政治课本必修二的内容,作为政府不能行使企业职责,因此④项中拓宽企业产品销路要排除掉,同时对于濒临破产企业,我国的态度是鼓励企业兼并和破产,因此排除掉②,我国目前对企业发展的正确态度是对内以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发展,对外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来不断推动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题难度较小,在解题上要牢牢围绕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定位问题来进行分析,就能够很快选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此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④中,“拓宽企业产品销路”乍一看像是政府应该做的,其实政府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是在履行服务职能罢了,因此作为考生一定要把课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来研习和把握。
知识点
20.“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这与2015年11月召开的G20、 APEC两个峰会主题不谋而合。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及两个峰会上的中国看法、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备受各方关注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及两个峰会上的中国看法、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备受各方关注说明中国与各国面对的发展挑战及化解之道相互联结、相互贯通,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结合,D当选,A错误,科学的发展理念来自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实践中,B错误,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中,C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题,抓关键词,中国的发展理念与世界主题不谋而合,说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最佳选项
易错点
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共性存在于个性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知识点
13.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已经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要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政府应
①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②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消除投资各种体制障碍
④引导资本加快退出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正确答案
解析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所以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助于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①入选;基础设施投资除了政府财政之外,吸收社会资本,要带动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②正确;消除投资各种体制障碍的说法,过于绝对,③排除;“退出传统产业”的说法错误,④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审题干应全面把握题干的中心并提取关键词、把握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审选项应坚持对应性原则,注意选项与题干的对应,可先排除明显错误选项,然后选择最优选项。
易错点
注意题肢中的措辞的严密性,比如“消除各种体制障碍”“退出传统产业等”。
知识点
2.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
①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
②应把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③需要构建相关的体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
④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正确答案
解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全面的、发展平衡的小康,①正确;题目中说道要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就必须在制度上解决到每一个个体,因此措施必须要精准,③当选;②④与扶贫没有直接关系,不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看到2020年、扶贫、还有区域性这样的词语的时候,应该要联想到本题是在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知识。而扶贫是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自然而然的排除掉②和④,①和③明显正确,理应当选。
易错点
扶贫应该是小康社会建设中五位一体的目标之一,但是主要是社会建设的目标。本题选项中的②和④主要是经济目标,容易混淆,造成误选的错误。要区别经济方面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社会方面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知识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材料一 当前,我国国内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实体经济效益不佳,经济增速下降。与此同时,我国大量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消费者大量“海淘”、出境购物,消费能力严重外流。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数字背后折射的是我国民众巨大的消费潜力和供需错配的尴尬。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必须从生产端入手,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材料二 产能过剩问题是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在银行信贷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占用着大量社会资源。去产能短期内会影响地方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但这是结构性改革不得不迈过的坎。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26.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当前我国着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
27.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在当前化解产能过剩中政府应如何作为。
正确答案
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通过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日益升级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②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供给引导需求,创造需求的作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③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必须着力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当前我国着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类型,材料显示供给侧是生产端,需求侧是消费端,因此此题的理论依据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再加上现实原因,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此题的答案就比较全面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设问,设问类型是原因类,原因类一般从理论依据,现实原因,意义等角度来组织答案,再审读材料,找到理论原因和现实原因,组织答案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的添加意义即可了。
易错点
学生容易忽视回答现实原因
正确答案
①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尊重市场规律,为实施市场化退出创造条件。
②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③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④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在当前化解产能过剩中政府应如何作为,是措施类,行为主体是政府,可从政府的职能,依法行政,宗旨原则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设问,审问类型是措施类,措施类一定要找准行为主体,本题的主体是政府,再审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把政府的相关知识与材料进行有效对接即可了
易错点
切忌回答的大而空,一定要具体,答案要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9.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但也存在雾霾污染、造城运动、公共服务滞后等“城市病”。时隔37年,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这启示我们()
①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必须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③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消除城乡收入差距
④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③错误,城乡收入差距不能消除,只能缩小,②④当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启示类设问回答措施,措施要对症下药,根据材料有效信息,选择正确的做法,排除错误做法。
易错点
城乡收入差距不能消除,只能缩小
知识点
3.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6年3月,供给侧改革成为两会的热点。下列做法与之相符合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B、D两项不属于供给侧,而属于需求侧,不符合题意,排除;农垦改革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无关,排除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供给侧的内涵,根据材料,A符合题目要求。
易错点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注意要与需求侧区分开。另外,供给侧改革很重要,但也不可能替代“三驾马车”的作用,未来需要在需求和供给两侧一起做“文章”。
知识点
2.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下列做法与之相符合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选项,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当选,
B选项,属于扩大内需,
C选项属于调整生产关系,
D选项,属于需求侧改革。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题,抓关键词,根据设问要求选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易错点
区分供给侧和需求侧,实质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知识点
4.李克强总理指出本届政府要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即: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政府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 )
①有利于完善初次分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②有利于扩大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分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④有利于保障就业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扩大内需的原因和措施及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扩大内需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①.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②.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③.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⑤我国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突出.
(2)措施:
①.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
②.提薪.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提高工职人员工资.
③.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 的税费政策等.
④.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
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
⑥.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
⑦.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
⑧.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对于这群转移的农村人口,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
考查方向
扩大内需的原因和措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解题思路
材料所述与完善初次分配无关,故①排除.
政府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有利于扩大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故②正确.
有利于优化资源分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符合题意,故③正确.
材料所述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无关,故④排除.
故选B.
易错点
初次分配主要指工资收入,再分配主要为财政转移性支付。题中所指的“三个一亿人”的问题主要是再分配。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学生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对无关项的排除.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