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 共332题
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
[ ]
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全集》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实质何在?
(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
(4)材料三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5)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论证的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2)反对兴民权。反对君主立宪,反对维新变法。
(3)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4)“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
(5)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列几位人物。
①——《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
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③——著有《新学伪经考》
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⑤——《新青年》的创办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编号②__________________;编号③______________;编号④__________________。(2) 分别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据材料暗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2)鸦片战争后机关报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90年代以后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20世纪初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①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以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应该是张之洞
[ ]
正确答案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是
[ ]
正确答案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 ]
正确答案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
正确答案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 ]
正确答案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中国在西方列强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了半殖民地的角色,社会转型极其缓慢。下列有关转型缓慢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有
①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②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社会变革
③近代工业举步维艰④国家遭受侵略、主权不断丧失
[ ]
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代夏作民主。”
——《尚书》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三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
(2)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
(3)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异:唐朝的三省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分立立足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4)背景: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结果。核心:民主、自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礼》《书》《诗》《乐》《春秋》)
材料二 19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现象。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制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是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
(1 )核心内容:儒家学说(或者四书五经)。特点: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或者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2 )洋务派。作用: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科技等实用性人才。(3 )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影响:促进了德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强国(或者抄入材料“德国制造了19 世纪末的奇迹”)。
(4 )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世博会的举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参与世博会的过程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 为炫耀其强大国力,英国决定在1851 年举办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展示了英国以及其它各国先进的工业展品,例如630 吨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桥梁等大型模型。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的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材料二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 捆,紧急托运往英国。“荣记湖丝”历经时间的考验,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 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 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 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材料三 张之洞说:“照得各国都会地方。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工者价昂而售速,劣者价贬而滞销。彼此相形,自生激励。……”。1909 年,张之洞和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了武汉劝业奖进会.前后45 天,开设有天产部、工艺部、美术部、教育部和古物参考部。同时分设直隶、湖南、上海、宁波四馆及汉阳钢铁厂、枪炮厂、实习工厂等七个特别展览室。武汉劝业奖进会合计物品八千多种,与会人员20 多万……武汉劝业会中,人们“专以繁华娱目,罕有考究实业者”,“逐日观览者,多趋彩色斑斓之处,而罕留心工艺良窳(yu ,恶劣,坏)”。
——《论晚清商品博览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材料四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可雅白兰地”由此更名为“金奖白兰地”。中国的获奖产品仍然集中于茶酒等传统产品上,在现代工业产品方面并未有突破。这一情况到1926 年的美国费城世博全上有了改观,这次世博会上,除了传统的丝茶绣等产品外,在现代工商业方面,中国也有印刷工艺、化妆品、革制品、电器、铜钢制品等展品的参与。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 年以前,西方国家举办世界博览会来邀请我国参加。1982 年5 月1 日至10 月31 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美国邀请我国组团参加,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2002 年12 月3 日,国际展览局第132 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 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届世博会为什么是在英国主办? 近代早期中国参加世博会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哪些重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提炼材料三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回答,上海为什么能获得2010 年世博会的举办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中国参与世博会近160 年的历史形象记载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的特点。通过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较早确立;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近代科技经济发达。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发达,传统手工艺产品驰名中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差距大。
(2 )张之洞肯定西方世博会的可取之处并进行效仿创办武汉劝业奖进会;展示较多的展品和洋务运动有关科技成果;参观者多以游乐为主(或武汉劝业奖进会存在一些不足) 。
(3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美建交,双边关系的改善。
(4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对外开放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上海经济实力及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上海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因素等可酌情给分)
(5 )从个人参加世博会到政府组织参加;从外国人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到中国人自主参加;参加世博会产品从以传统手工业产品为主到以现代工业科技产品为主(或者传统与现代工艺并重);从参加世博会到承办世博会。国家(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要积极融入世界市场产与国际竞争;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任三点)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3分)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如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如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进步,促进了向近代化的转型。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如叙述:叙述完整流畅;(3—5分)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如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如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
一方面,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野蛮的侵略以及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的基础之上的,既残酷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威胁了民族独立,也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兴建等,也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的洋务运动,在工业、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甲午战后,随着西方维新思想和进化论的传播。通过《申报》、《时务报》等的宣传下开展了维新变法、八国侵华《辛丑条约》后“民主共和”思想促进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迈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一步。在西方“民主”“科学”的口号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封建旧思想进行较为深刻的批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如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如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5—7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如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如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如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如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8—10分)
试题分析: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社会性质:从农业到工业文明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由单纯的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学转变为西方MZ科学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教育科技:由科举和学院教育转为西方学校教育,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社会习俗:断发易服,禁止缠足,西装西餐流行;经济: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由封建帝制转为资本主义共和制转为社会主义国家。
点评:评述说明题题型特点:题目给出某种历史观点,要求考生对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评论。也有的题目本身,认定其所给出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求考生进行分析说明。解题技法:考生通常先要选择一个观点,然后再进行评述,“评”就是阐明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述”就是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论证自己的看法。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组织答案时又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力图让考生应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而考查学生所学相关的历史知识与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新课标高考的评分标准,本题应当是按档次给分。(即:一等(12~10 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 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 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这种题型的评分参考分观点、论述内容、整体评价等三部分,采取 SOLO 评分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结合的办法,即从论述与思维层次两个方面计分,这也将成为以后高考评阅小论文的基本模式。从而使开放性试题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