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论述题试论述教师如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正确答案

法律上的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务相连的责任。《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承担的义务做出规定: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 (4)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肝细胞向毛细胆管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而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正常见于()

A.Gilbert综合征
B.无效造血
C.Dubin-Johnson综合征
D.Crigler-Najjar综合征
E.Rotor综合征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体内胆红素来源有三:衰老的红细胞(主要来源,占80%)、旁路胆红素及组织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酶类。在恶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铅中毒等疾病,由于造血功能紊乱,有较多的血红蛋白在骨髓内尚未成为成熟的红细胞之前就发生崩溃,称“无效造血”,这种途径导致的胆红素生成过多称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②Dubin-Johnson综合征又称体质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是指结合胆红素排出受阻或从肝内向血液反流。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正常。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③Gilbert综合征是指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障碍及微粒体内葡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发生障碍而升高。肝功能正常。④Crigler-Najjar综合征是指肝组织内缺乏葡糖醛酸转移酶,使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因此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很高,并有核黄疸,预后差。⑤Rotor综合征是指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先天性缺陷,使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肝组织活检正常。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某男,素来体质较弱,婚后2年未育,现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精子数少,成活率低,活动力弱,或射精无力;伴腰酸腿软,疲乏无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宜用何方治疗( )

A.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
B.程氏萆薜分清饮
C.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D.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E.十全大补汤加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能挽救赵某的生命。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

B, C, D

解析

[考点] 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特定联系。查明存在因果关系,是令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条件。总的来看,必然因果关系说已经丧失其通说地位,而偶然因果关系说的论点与条件说似乎并无实质性区别。不管采取何种学说,在认定因果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果关系只是研究某种行为是否是某种结果的原因。(2)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3)一个危害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危害行为造成;反之,一个危害行为可能造成数个危害结果。(4)在行为人的行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要判断某种结果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时,应当考察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以及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 A选项,司机返身打甲的行为属于介入因素,但是其异常性很弱,不能中断甲殴打司机的行为与汽车失控撞死程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故A正确。B选项属于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导致结果发生的情形,被害人的特异体质并不能中断枪击行为与李某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B错误。依照共犯理论,在发生了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各共犯人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而也可以肯定各共犯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选项中丙的子弹尽管没有打中王某,但依照共犯理论却并不妨碍其行为与王某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错误。在同样是介入了医生的重大过失引起被害人死亡的案例中,如果先前的行为只是导致被害人轻伤,则应认定先前行为与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先前行为导致被害人濒临死亡的重伤,则宜认定先前行为与被害人之间的因果关系。故D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甲承包经营某矿井采矿业务。甲为了降低采矿成本,提高开采量,便动员当地矿工和村民将子女带到矿井上班,并许诺给他们的子女以高工资。矿工和村民纷纷将他们的子女带到矿井上班,从事井下采矿作业,其中有二十余人为10~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后因甲所承诺的高工资未兑现,二十余名童工表示不想再干,要求离开矿井。甲不同意,并在矿井周围布上电铁丝网,雇用数十名守卫,禁止所有的矿工包括这二十余名童工离开矿井,强制他们为其采矿,其中一名年约12岁的童工因体质瘦弱而累死在井下。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非法拘禁罪
B.强迫职工劳动罪
C.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正确答案

B,C

解析

[解析] 关于A项非法拘禁罪,由于甲以非法拘禁的方式强迫职工劳动的行为同时触犯了非法拘禁罪与强迫职工劳动罪,属于想象竞合,应定强迫职工劳动罪。故A项不当选,B项当选。 甲雇用童工从事井下作业的行为,根据《刑法修正案(四)》第4条的规定,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第4条第2款规定,有前款行为,造成事故,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所以对甲应以强迫职工劳动罪和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实行数罪并罚。故C项当选。 由于本题中并没有提及甲违反规章制度,而且一名童工被累死也不是因为违反规章制度造成的,故甲的行为不成立重大责任事故罪,D项不当选。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在卡特尔的人格理论中,起源于体质因素的特质被称为()。

A.能力特质
B.气质特质
C.素质特质
D.动力特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卡特尔人格理论的掌握情况。卡特尔是持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特质是从人的行为推论而得来的,它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特征,特质也代表行为的倾向性。因此,特质这一概念表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况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
在卡特尔的人格理论中,他把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称为"个别特质",一个团体的成员都具有的特质称为"共同特质"。这个团体中的每个成员虽然都具有共同的特质,但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是不同的,并且这些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是随不同时间而有所不同。卡特尔把人的个性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人的表面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而根源特质则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的,是制约着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人的行为表现中,通过因素分析共抽取出16种根源特质,他称为"个性因素",认为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根源特质的影响,根源特质是内蕴的,是构成个性的基本特质。卡特尔进一步认为,在16种根源特质中,有的起源于体质因素,他称为"素质特质",有的起源于环境因素,他称为"环境铸模性特质"。这两种特质又都同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有关。其中,动力特质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们是人格的动机性因素;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有效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智慧;气质特质则是遗传而来的因素,决定一个人对情境做出反应时所表现的能力强弱、速度快慢和情绪状况,主要与目标方向活动的情绪性方面有关。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能挽救赵某的生命。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考点] 因果关系
[详解]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特定联系。查明存在因果关系,是令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条件。A选项,司机返身打甲的行为属于介入因素,但是其异常性很弱,不能中断甲殴打司机的行为与汽车失控撞死程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故A正确。B选项属于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导致结果发生的情形,被害人的特异体质并不能中断枪击行为与李某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B错误。依照共犯理论,在发生了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各共犯人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而也可以肯定各共犯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选项中丙的子弹尽管没有打中王某,但依照共犯理论却并不妨碍其行为与王某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错误。在同样是介入了医生的重大过失引起被害人死亡的案例中,如果先前的行为只是导致被害人轻伤,则应认定先前行为与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先前行为导致被害人濒临死亡的重伤,则宜认定先前行为与被害人之间的因果关系。故D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从化

正确答案

又称从类化,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和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山顶洞人

正确答案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因发现于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山顶洞人的体质形态已基本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基本一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