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铝的物理性质
- 共2330题
(本题共15分)
有4种质量比可能相同或不同的镁铝合金样品①、②、③、④。甲、乙、丙、丁4位同学各取1种样品,进行下列实验,测定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52.甲同学取样品①m1 g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过滤;再往滤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固体质量仍为m1 g。则样品①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53.乙同学取样品②m2 g和足量的盐酸反应,然后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固体质量仍为m2 g。则样品②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54.丙同学取样品③m3 g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发现固体完全溶解,标准状况下得到气体体积为V L,则样品③中m3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同学取不同质量的样品④分别和30 mL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所取合金质量与产生气体体积(已转化为标准状况)如下:
55.通过计算求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56.通过计算求样品④中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57.在c组实验后,还需向容器中加入1.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毫升才能使剩余合金中的铝恰好完全溶解?
正确答案
52. 47.06% (2分)
53. 60% (2分)
54. 0.80V<m<1.07V
(2分,其它写法如27V/33.6<m<24V/22.4或9V/11.2<m<3V/2.8都给分)
55. 丙中盐酸反应完全,n(H2)="0.672/22.4" ="0.03" mol,(1分)
则c(HCl)="0.03×2/0.03=2.0" mol·L-1(1分)
56. 设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有:
(1分)
解得:x =" y" =" 0.01" mol(1分)
则w(Mg)="[(0.01" mol×24 g·mol-1)/0.510 g]×100%=47.06%(1分)
57. 根据HCl ~ NaCl和Al ~ NaAlO2可知
n(NaCl)="n(HCl)=2.0" mol·L-1×0.030 L="0.06" mol(1分)
n(NaAlO2)="n(Al)=0.01" mol×918/510="0.018" mol(1分)
根据Na+守恒得:n(NaOH)="0.06" mol+0.018 mol="0.078" mol(1分)
故V(NaOH)="0.078" mol/1.0 mol·L-1="0.078" L="78" mL (1分)
即c组实验后还需加入78 mL的氢氧化钠溶液,才能使剩余合金中的铝恰好完全溶解。
试题分析:52.镁铝合金中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经过二氧化碳反应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固体为氧化铝,反应前为镁铝反应后为铝和氧,质量不变,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氧化铝中氧的质量分数即为镁的质量分数,为16×3/(16×3+27×2)= 47.06%;53.该反应得到的固体为氧化镁,根据元素质量守恒,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即是镁铝合金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24+16)= 60%;
54.镁铝与稀硫酸反应消耗的硫酸不同产生的气体量也不同,故采用极值法确定其范围,金属全为镁时
金属的量为V /22.4×24=1.07V,金属全为铝时V /22.4×2/3×27=0.80V,范围0.80V<m<1.07V;
55.丁同学实验数据中盐酸量固定,bc组盐酸反应完全,a组金属反应完全,故计算盐酸的浓度根据bc组气体数据直接得出,丙中盐酸反应完全,n(H2)="0.672/22.4" ="0.03" mol,
则c(HCl)="0.03×2/0.03=2.0" mol·L-1
56.根据a组数据列方程式可解,解法见答案;57.根据元素守恒,合金中铝最终变为NaAlO2,开始加入的盐酸最终变为氯化钠,此可称为终态分析法。
n(NaCl)="n(HCl)=2.0" mol·L-1×0.030 L="0.06" mol(氯原子守恒)
n(NaAlO2)="n(Al)=0.01" mol×918/510="0.018" mol(铝原子守恒)
根据Na+守恒得:n(NaOH)="0.06" mol+0.018 mol="0.078" mol
故V(NaOH)="0.078" mol/1.0 mol·L-1="0.078" L="78" mL (1分)
即c组实验后还需加入78 mL的氢氧化钠溶液,才能使剩余合金中的铝恰好完全溶解。
有学生在实验室中向10mL 2mol•L-1的CuCl2溶液里投入少量铝片,并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固体沉积,同时产生较多的无色气体,此无色气体与氧气混合后点燃会发出爆鸣声;
②溶液绿色变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
③混合液温度升高甚至发烫,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
④混合液浑浊变黑.
已知:Cu2++2H2O=Cu(OH)2+2H+,试回答下列问题:
(1)现象③中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加快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写出①中产生无色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混合液中最后产生的黑色沉淀物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正确答案
(1)CuCl2是强酸弱碱盐,氯化铜水解使水溶液呈酸性,酸与金属铝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越来越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铝能置换呈氯化铜中的铜,铜附着在铝表面,具备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所以形成了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
故答案为: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形成Cu-Al原电池,发生原电池反应.
(2)CuCl2是强酸弱碱盐,氯化铜水解使水溶液呈酸性,铝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所以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
故答案为:2Al+6H+=2Al3++3H2↑.
(3)氯化铜水解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氢,Cu2++2H2O⇌Cu(OH)2+2H+,随着氢气的不断析出,促进氯化铜的水解,当氢氧化铜达一定量后会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在较高条件下能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和水 Cu(OH)2CuO+H2O,所以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故答案为:CuO.
铝镁合金已成为飞机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的重要材料.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含镁3%-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它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下列两种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方案一】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称取5.4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溶于V mL 2.0mol/L NaOH溶液中.为使其反应完全,则NaOH溶液的体积V≥______.
(2)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该步骤中若未洗涤固体,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方案二】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测定生成气体在通常状况(约20℃,1.01×105Pa)的体积.
(1)同学们拟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如图1:
①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A接______接______接______(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满.)
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______.
③实验结束时,在读取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时,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
A.待实验装置冷却后再读数
B.上下移动量筒F,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C.上下移动量筒G,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D.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2)仔细分析实验装置后,同学们经讨论认为以下两点会引起较大误差:稀硫酸 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于是他们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
②实验前后碱式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 mL、V2 mL.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______mL.
正确答案
方案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1)含镁为3%时,金属铝的含量最高,5.4g合金中铝的质量为,5.4g×(1-3%)=5.4×97%g,则: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4g 2mol
5.4g×97%g V×10-3L×2.0mol/L
所以54g:(5.4g×97%g)=2mol:(V×10-3L×2.0mol/L),解得:V=97,故V(NaOH溶液)≥97mL;
故答案为:97mL;
(2)镁上会附着偏铝酸钠等物质,未洗涤导致测定的镁的质量偏大,镁的质量分数偏高;
故答案为:偏高;
方案二:(1)①装置的组装顺序:合金与水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利用增大压强原理将水排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氢气的体积,量筒内导管应伸入量筒底部,故连接顺序为:(A)接(E)(D)接(G);
故答案为:E、D、G;
②镁、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导致硫酸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
故答案为:镁、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
③反应放热导致氢气的温度偏高,故应冷却后再进行读取氢气的体积,读取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时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氢气的体积;
故选ACD;
(2)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故答案为: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滴定管的数值零刻度在上方,两次的体积之差为测定的氢气的体积,收集氢气后滴定管内液面读数减小,故测定氢气的体积为V1-V2;
故答案为:V1-V2.
某二价金属R的氢氧化物的结晶水合物与纯碱、烧碱的混合物6.84g溶于水产生1.97g白色沉淀,将沉淀灼烧可得R的金属氧化物1.53g,将上述溶液分为两等份,一份加入足量NH4Cl加热产生0.8288L标况)气体;另一份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但得到0.233g白色沉淀。求:
(1)R的原子量。
(2)写出R的氢氧化物的结晶水合物的分子式。
正确答案
(1)137 (2)Ba(OH)2·8H2O
根据题中已知,通过:R(OH)2~RCO3~RO
R+60 R+16
1.97 1.53 得R=137为Ba元素。
由于向反应后溶液中加稀硫酸时,无气体生成,证明原混合物中的
由: Ba2+ +SO42-=BaSO4↓
1 233g
x 0.233g x=0.001 mol
可知,原混合物中含Ba(OH)2·nH2O的物质的量为(0.001×2+0.01)="0.012" mol;
由 NH4++OH-NH3↑+H2O
0.001 22.4L
y 0.8288L y=0.037 mol
可知,原y混合物中含 NaOH物质的量为0.037×2-0.012×2=0.05mol,所以,原混合物中含Ba(OH)2·nH2O质量为6.84-0.05×
再由137+34+18n=315得n=8,故R的氢氧化物的结晶水合物的分子式为Ba(OH)2·8H2O。
(8分)将稀硝酸逐滴加入盛有铝铁合金的容器中,当固体恰好完全溶解时,产生标准状况下NO 40.32L,将反应后的溶液平均分成三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溶液中逐滴加入2 mol·L-1NaOH溶液,至恰好达到最大沉淀,不考虑空气中O2的氧化,则需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份溶液中边加入NaOH溶液,边在空气中充分搅拌,至恰好达到最大沉淀量,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比第一份重5.1g,则该过程中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份溶液中逐滴加入4 mol·L-1NaOH溶液,至Al(OH)3沉淀恰好溶解,消耗NaOH溶液500mL,计算原合金中铝的质量。(写出解题过程)(4分)
正确答案
(1)900mL或0.9L (2分) (2)0.075mol(2分)
(3)依据Na原子守恒有:n(NaOH)=n(NaAlO2)+n(NaNO3)
n(NaOH)=4mol/L×0.5L×3=6mol (1分)
依题意硝酸不过量,n(HNO3)=4n(NO)=4×(40.32L/22.4L/mol)=7.2mol
则,n(NaNO3)=3/4×7.2mol=5.4mol (1分)
n(Al)= n(NaAlO2)=" n(NaOH)" -n(NaNO3)=6mol-5.4mol=0.6mol (1分)
m(Al)=0.6mol×27g/mol=16.2g (1分)
原合金中含铝的质量为16.2g (此问若学生求出5.4g,可得3分)
试题分析:(1)此容器中发生反应Fe+4HNO3=Fe(NO3)3+NO+2H2O
Al+4HNO3=Al(NO3)3+NO+2H2O
Fe(NO3)3+3 NaOH= Fe(OH)3+3NaNO3
Al(NO3)3+3 NaOH= Al(OH)3+3NaNO3
还有可能发生:Fe+2 Fe(NO3)3= 3Fe(NO3)2
Fe(NO3)2+2NaOH= Fe(OH)2+2NaNO3
依题意硝酸不过量,每份溶液中n(HNO3)="4n(NO)" ×1/3="4×(40.32L/22.4L/mol)" 1/3
=2.4mol
依据N元素守恒:n(HNO3)= n(NaNO3)+ n(NO)
又n(NO)="40.32L/(22.4L/" mol) ×1/3="0.6" mol
n(NaNO3)="1.8" mol
故 V(NaOH)=" 1.8" mol/2 mol·L-1 = 0.9L
(2)第二份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同时在空气中充分搅拌,此时的Fe(OH)2完全转化为Fe(OH)3,发生反应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故沉淀增重的质量是4Fe(OH)2吸收的氧气和水的质量,即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m
32 68
n(O2) ×32g/ mol 5.1g
n(O2)= 0.075mol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