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测定SO2转化成SO3的转化率可以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烧瓶内发生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为:Na2SO3(s)+H2SO4(85%)Na2SO4+H2O+SO2↑.

(已知SO3的熔点是16.8℃,沸点是44.8℃)

(1)装置中甲管的作用是______

(2)根据实验需要,应该在Ⅰ、Ⅱ、Ⅲ、Ⅳ处连接合适的装置,请从上图A~E装置中选择最适合装置并将其序号填放下面的空格中.

Ⅰ、Ⅱ、Ⅲ、Ⅳ处连接的装置分别是______

(3)为使SO2有较高的转化率,实验中加热催化剂与滴加浓硫酸的顺序中,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

(4)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SO2气体产生缓慢,以致后续实验现象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

①原因:______

②原因:______

(5)用n mol 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O2一段时间后,测得装置Ⅳ增重了m g,则实验中SO2的转化率为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填写)

(6)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焦亚硫酸钠的制取Na2SO3+SO2═Na2S2O5

Na2S2O5溶于水即生成NaHSO3.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液体流下时使分液漏斗中压强减小,不利于液体流下,而甲装置能保证分液漏斗和烧瓶内气体压强相等,则甲能使液体顺利流下,

故答案为:平衡气压,让硫酸顺利流下;

(2)因从溶液中反应生成气体中混有水蒸气,则I处应选择B装置来吸收水进行气体的干燥,II中选E进行二氧化硫气体的催化氧化,S03的熔点是16.8℃,沸点是44.8℃,III中选A进行冷却,使三氧化硫与二氧化硫分离,在IV中选择C装置来吸收未反应的SO2

故答案为:BEAC;

(3)因催化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催化效果好,应先加热催化剂再进行滴加浓硫酸操作,保证生成的二氧化硫尽可能的参与反应,

故答案为:先加热催化剂再滴入浓硫酸;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等,亚硫酸钠变质会生成硫酸钠,硫酸钠和浓硫酸不反应;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速率会很慢,可能的原因是Na2SO3变质,SO2气体产生缓慢,也可能为浓硫酸的浓度不够,反应速率变慢,

故答案为:Na2SO3变质;浓硫酸的浓度不够;

(5)IV增重了mg,为未反应的SO2的质量,其物质的量为mol,nmol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反应生成nmolSO2,则转化率为×100%=×100%,

故答案为:×100%;

(6)Na2S2O5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因此会被氧化为为+6价,即晶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用盐酸、氯化钡溶液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根即可,实验方案为: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滴加盐酸,振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焦硫酸钠已被氧化,

故答案为: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焦硫酸钠已被氧化.

解析

解:(1)由图可知,液体流下时使分液漏斗中压强减小,不利于液体流下,而甲装置能保证分液漏斗和烧瓶内气体压强相等,则甲能使液体顺利流下,

故答案为:平衡气压,让硫酸顺利流下;

(2)因从溶液中反应生成气体中混有水蒸气,则I处应选择B装置来吸收水进行气体的干燥,II中选E进行二氧化硫气体的催化氧化,S03的熔点是16.8℃,沸点是44.8℃,III中选A进行冷却,使三氧化硫与二氧化硫分离,在IV中选择C装置来吸收未反应的SO2

故答案为:BEAC;

(3)因催化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催化效果好,应先加热催化剂再进行滴加浓硫酸操作,保证生成的二氧化硫尽可能的参与反应,

故答案为:先加热催化剂再滴入浓硫酸;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等,亚硫酸钠变质会生成硫酸钠,硫酸钠和浓硫酸不反应;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速率会很慢,可能的原因是Na2SO3变质,SO2气体产生缓慢,也可能为浓硫酸的浓度不够,反应速率变慢,

故答案为:Na2SO3变质;浓硫酸的浓度不够;

(5)IV增重了mg,为未反应的SO2的质量,其物质的量为mol,nmol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反应生成nmolSO2,则转化率为×100%=×100%,

故答案为:×100%;

(6)Na2S2O5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因此会被氧化为为+6价,即晶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用盐酸、氯化钡溶液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根即可,实验方案为: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滴加盐酸,振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焦硫酸钠已被氧化,

故答案为: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焦硫酸钠已被氧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银川校级月考)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范围很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硅半导体材料必须先得到高纯硅.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示意图如图:

石英砂粗硅SiHCl3(粗)SiHCl3(纯)高纯硅

①写出由纯SiHCl3制备高纯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②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无氧.SiHCl3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另一种物质,写出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③H2还原SiHCl3过程中若混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

④已知2gH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241.8kJ的热量.写出H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下列对硅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氮化硅硬度大、熔点高,可用于制作高温陶瓷和轴承

B.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高性能通讯材料--光导纤维

C.普通玻璃是由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制成的,其熔点很高

D.盐酸可以与硅反应,故采用盐酸为抛光液抛光单晶硅

(3)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取少量硅酸钠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振荡,观察.

①实验现象是:______.②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纯SiHCl3与氢气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方程式为:SiHCl3+H2Si+3HCl,

故答案为:SiHCl3+H2Si+3HCl;

②SiHCl3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SiHCl3+3H2O=H2SiO3↓+H2↑+3HCl↑;

故答案为:SiHCl3+3H2O=H2SiO3↓+H2↑+3HCl↑;

③H2还原SiHCl3过程中若混O2,高温下,氧气与氢气混合,可能引起爆炸,

故答案为:高温下,H2遇O2发生爆炸;

④氢气、氧气、水蒸气的状态都是气态,燃烧后放出能量,所以△H<0;2g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mol,1mol氢气燃烧后放出241.8kJ的热量,2mol氢气燃烧后放出483.6 kJ的能量,所以氢气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g)△H=-483.6 kJ/mol,

故答案为:2H2(g)+O2(g)═2H2O(g)△H=-483.6 kJ/mol;

(2)A.SiC和Si3N4均为原子晶体,熔点高,性质稳定,故A正确;

B.二氧化硅具有折光性,可用于光导纤维,故B正确;

C.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为Na2SiO3和CaSiO3,它是以石英砂(SiO2)、石灰石(CaCO3)和纯碱(Na2CO3)为主要原料反应制成的,熔点很高,故C正确,

D.常温下,Si只能与唯一一种酸HF反应,不与HCl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C;

(3)SiO32-与NH4+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白色胶状沉淀,SiO32-与NH4+发生双水解反应,方程式为:SiO32-+2NH4++2H2O═2NH3•H2O+H2SiO3↓,

故答案为:①生成白色胶状沉淀;②SiO32-+2NH4++2H2O═2NH3•H2O+H2SiO3↓.

解析

解:(1)①纯SiHCl3与氢气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方程式为:SiHCl3+H2Si+3HCl,

故答案为:SiHCl3+H2Si+3HCl;

②SiHCl3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SiHCl3+3H2O=H2SiO3↓+H2↑+3HCl↑;

故答案为:SiHCl3+3H2O=H2SiO3↓+H2↑+3HCl↑;

③H2还原SiHCl3过程中若混O2,高温下,氧气与氢气混合,可能引起爆炸,

故答案为:高温下,H2遇O2发生爆炸;

④氢气、氧气、水蒸气的状态都是气态,燃烧后放出能量,所以△H<0;2g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mol,1mol氢气燃烧后放出241.8kJ的热量,2mol氢气燃烧后放出483.6 kJ的能量,所以氢气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g)△H=-483.6 kJ/mol,

故答案为:2H2(g)+O2(g)═2H2O(g)△H=-483.6 kJ/mol;

(2)A.SiC和Si3N4均为原子晶体,熔点高,性质稳定,故A正确;

B.二氧化硅具有折光性,可用于光导纤维,故B正确;

C.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为Na2SiO3和CaSiO3,它是以石英砂(SiO2)、石灰石(CaCO3)和纯碱(Na2CO3)为主要原料反应制成的,熔点很高,故C正确,

D.常温下,Si只能与唯一一种酸HF反应,不与HCl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C;

(3)SiO32-与NH4+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白色胶状沉淀,SiO32-与NH4+发生双水解反应,方程式为:SiO32-+2NH4++2H2O═2NH3•H2O+H2SiO3↓,

故答案为:①生成白色胶状沉淀;②SiO32-+2NH4++2H2O═2NH3•H2O+H2SiO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实验小组用图所示装置制备一硝基甲苯(包括对硝基甲苯和邻硝基甲苯):

反应原理:

实验中可能用到的数据:

实验步骤:①浓硫酸与浓硝酸按体积比1:3配制混合溶液(即混酸)共40mL;

②在三颈瓶中加入13g甲苯(易挥发),按图所示装好药品和其他仪器;

③向三颈瓶中加入混酸;

④控制温度约为50℃,反应大约10min,三颈瓶底有大量淡黄色油状液体出现;

⑤分离出一硝基甲苯,经提纯最终得到纯净的一硝基甲苯共15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需要在三颈瓶中加入少许______,目的是______

(2)冷凝管的作用是______;冷却水从冷凝管的______(填“a”或“b”)端进入.

(3)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使用该仪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4)分离反应后产物的方案如下:

其中,操作1的名称为______,操作2必需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温度计、锥形瓶、牛角管(尾接管)和____________

(5)本实验中一硝基甲苯的产率为______(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正确答案

解:制备一硝基甲苯:分别量取10 mL和30 mL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将浓硝酸倒入烧杯中,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并不断搅拌,配制混合溶液(即混酸)共40mL,因反应液体沸点较低,加热时容易发生暴沸,所以在三颈瓶中加入沸石,然后加入13g甲苯(易挥发沸点为110.6℃),再向三颈瓶中加入混酸,水浴(水的沸点100℃)目的能均匀加热,且便于控制反应速率,温度约为50℃,反应大约10min,三颈瓶底有大量淡黄色油状液体出现;两种一硝基化合物都为有机物,所以只能利用它们沸点的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经提纯最终得到纯净的一硝基甲苯,本实验实际制得纯净的一硝基甲苯共15g.

(1)甲苯的沸点为110.6℃易挥发,容易发生暴沸,需用碎瓷片(沸石),

故答案为: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2)冷凝管用于将蒸汽冷却为液体,故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蒸馏时,冷却水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可使冷凝管充满冷水而进行充分冷却,所以冷却水从冷凝管的a端进入,

故答案为:冷凝回流;a;

(3)仪器A是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检查是否漏液;

(4)因为分离得到的是无机和有机两种液体,而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不相溶的,因此操作1的名称为分液;分离两种一硝基化合物只能利用它们沸点的不同,因此采用蒸馏的方法,蒸馏烧瓶盛放两种一硝基化合物混合物,酒精灯用于加热蒸馏烧瓶,温度计测量蒸汽的温度,冷凝管用于将蒸汽冷却为液体,铁架台用于固定蒸馏烧瓶,牛角管(尾接管)用于承接冷凝后的液体,锥形瓶用于盛放产品,所以操作2必需的玻璃仪器还有蒸馏烧瓶、冷凝管,

故答案为:分液;蒸馏烧瓶、冷凝管;

(5)产率的计算方法就是用实际产量除以理论产量;根椐方程式,一摩尔的甲苯可以得到一摩尔的对硝基甲苯与一摩尔的邻硝基甲苯,换成质量即:92g的甲苯可以得到137g的对硝基苯和137g的邻硝基苯,则13g的甲苯就能得到的一硝基苯的质量为:=19.35g,本实验中分离出一硝基甲苯,经提纯最终得到纯净的一硝基甲苯共15g,所以一硝基苯的产量为:×100%≈77.5%,

故答案为:77.5%;

解析

解:制备一硝基甲苯:分别量取10 mL和30 mL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将浓硝酸倒入烧杯中,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并不断搅拌,配制混合溶液(即混酸)共40mL,因反应液体沸点较低,加热时容易发生暴沸,所以在三颈瓶中加入沸石,然后加入13g甲苯(易挥发沸点为110.6℃),再向三颈瓶中加入混酸,水浴(水的沸点100℃)目的能均匀加热,且便于控制反应速率,温度约为50℃,反应大约10min,三颈瓶底有大量淡黄色油状液体出现;两种一硝基化合物都为有机物,所以只能利用它们沸点的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经提纯最终得到纯净的一硝基甲苯,本实验实际制得纯净的一硝基甲苯共15g.

(1)甲苯的沸点为110.6℃易挥发,容易发生暴沸,需用碎瓷片(沸石),

故答案为: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2)冷凝管用于将蒸汽冷却为液体,故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蒸馏时,冷却水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可使冷凝管充满冷水而进行充分冷却,所以冷却水从冷凝管的a端进入,

故答案为:冷凝回流;a;

(3)仪器A是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检查是否漏液;

(4)因为分离得到的是无机和有机两种液体,而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不相溶的,因此操作1的名称为分液;分离两种一硝基化合物只能利用它们沸点的不同,因此采用蒸馏的方法,蒸馏烧瓶盛放两种一硝基化合物混合物,酒精灯用于加热蒸馏烧瓶,温度计测量蒸汽的温度,冷凝管用于将蒸汽冷却为液体,铁架台用于固定蒸馏烧瓶,牛角管(尾接管)用于承接冷凝后的液体,锥形瓶用于盛放产品,所以操作2必需的玻璃仪器还有蒸馏烧瓶、冷凝管,

故答案为:分液;蒸馏烧瓶、冷凝管;

(5)产率的计算方法就是用实际产量除以理论产量;根椐方程式,一摩尔的甲苯可以得到一摩尔的对硝基甲苯与一摩尔的邻硝基甲苯,换成质量即:92g的甲苯可以得到137g的对硝基苯和137g的邻硝基苯,则13g的甲苯就能得到的一硝基苯的质量为:=19.35g,本实验中分离出一硝基甲苯,经提纯最终得到纯净的一硝基甲苯共15g,所以一硝基苯的产量为:×100%≈77.5%,

故答案为:77.5%;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1-丁醇、浓H2SO4和溴化钠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并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没有画出.

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a和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给A加热30分钟,制备1-溴丁烷.竖直冷凝管接通冷凝水,进水口是______(填“I”或“Ⅱ”);冷凝回流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2)理论上,上述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丁醚(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1-丁烯、溴化氢、硫酸氢钠、水等.熄灭酒精灯,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并打开a,利用余热继续反应直至冷却,通过B、C装置检验部分副产物.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写出C装置中主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为了进一步分离提纯1-溴丁烷,该兴趣小组同学查得相关有机物的数据如表所示:

请你补充下列实验步骤,直到分离出1-溴丁烷.

①待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

②插上带橡皮塞的温度计;

______

④接通冷凝管的冷凝水,使冷水从d处流入;

⑤迅速升高温度至101.6℃,收集所得馏分.

(4)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分别为7.4g、13.0g,蒸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g 1-溴丁烷,则1-溴丁烷的产率是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解:(1)关闭a和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进水口为Ⅱ;给A加热30分钟,制备1-溴丁烷.冷凝回流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反应物,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故答案为:Ⅱ;充分反应,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2)理论上,上述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丁醚(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1-丁烯、溴化氢、硫酸氢钠、水等,能通过装置B、C装置检出的是气体,应检验1-丁烯、溴化氢的存在,先检验溴化氢的存在用石蕊试液或硝酸银溶液检验,通过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通过硝酸银溶液生成浅黄色沉淀)证明溴化氢的生成;后检验1-丁烯,选择试剂为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通过为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生成的产物中含有1-丁烯,C装置中主要的化学方程式CH3CH2CH=CH2+Br2→BrCH2CHBrCH2CH3

故答案为:石蕊试液(或AgNO3溶液);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CH3CH2CH=CH2+Br2→BrCH2CHBrCH2CH3

(3)提纯1-溴丁烷,收集所得馏分为1-溴丁烷,所以须将1-溴丁烷先汽化,后液化,汽化须温度达其沸点101.6℃,利用蒸馏原理和装置设计的步骤为:

①待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②插上带橡皮塞的温度计 ③关闭a,打开b ④接通冷凝管的冷凝水,使冷水从d处流入 ⑤迅速升高温度至101.6℃;通过蒸到分离、提纯1-溴丁烷,

故答案为:关闭a,打开b;

(4)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分别为7.4g、13.0g,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判断反应情况:

CH3CH2CH2CH2OH+NaBr+H2SO4CH3CH2CH2CH2Br+NaHSO4+H2O

74            103

7.4g         10.3g

溴化钠过量,则1-丁醇全部反应生成1-溴丁烷物质的量为0.1mol,质量=0.1mol×137g/mol=13.7g;

蒸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g 1-溴丁烷,产率=×100%=70%,

故答案为:70%.

解析

解:(1)关闭a和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进水口为Ⅱ;给A加热30分钟,制备1-溴丁烷.冷凝回流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反应物,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故答案为:Ⅱ;充分反应,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2)理论上,上述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丁醚(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1-丁烯、溴化氢、硫酸氢钠、水等,能通过装置B、C装置检出的是气体,应检验1-丁烯、溴化氢的存在,先检验溴化氢的存在用石蕊试液或硝酸银溶液检验,通过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通过硝酸银溶液生成浅黄色沉淀)证明溴化氢的生成;后检验1-丁烯,选择试剂为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通过为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生成的产物中含有1-丁烯,C装置中主要的化学方程式CH3CH2CH=CH2+Br2→BrCH2CHBrCH2CH3

故答案为:石蕊试液(或AgNO3溶液);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CH3CH2CH=CH2+Br2→BrCH2CHBrCH2CH3

(3)提纯1-溴丁烷,收集所得馏分为1-溴丁烷,所以须将1-溴丁烷先汽化,后液化,汽化须温度达其沸点101.6℃,利用蒸馏原理和装置设计的步骤为:

①待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②插上带橡皮塞的温度计 ③关闭a,打开b ④接通冷凝管的冷凝水,使冷水从d处流入 ⑤迅速升高温度至101.6℃;通过蒸到分离、提纯1-溴丁烷,

故答案为:关闭a,打开b;

(4)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分别为7.4g、13.0g,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判断反应情况:

CH3CH2CH2CH2OH+NaBr+H2SO4CH3CH2CH2CH2Br+NaHSO4+H2O

74            103

7.4g         10.3g

溴化钠过量,则1-丁醇全部反应生成1-溴丁烷物质的量为0.1mol,质量=0.1mol×137g/mol=13.7g;

蒸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g 1-溴丁烷,产率=×100%=70%,

故答案为:7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乙酰水杨酸受热易分解,分解温度为128~135℃.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以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与醋酸酐[(CH3CO)2O]为主要原料合成阿司匹林,制备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主要试剂和产品的物理常数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阿司匹林时,要使用干燥的仪器的原因是______

(2)合成阿斯匹林时,最合适的加热方法是______

(3)提纯粗产物中加入饱和NaHCO3溶液至没有CO2产生为止,再抽滤,则加饱和NaH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另一种改进的提纯方法,称为重结晶提纯法.方法如下:

(4)改进的提纯方法中加热回流的装置如图所示

①使用温度计的目的是______.冷凝水的流进方向是______.(填“b”或“c”).

②重结晶提纯法所得产品的有机杂质要比原方案少的原因______

(5)检验产品中是否含有水杨酸的化学方法是______

(6)该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原料用量:2.0g水杨酸、5.0mL醋酸酐(ρ=1.08g/cm3),最终称得产品m=2.2g,则所得乙酰水杨酸的产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乙酸酐容易发生水解生成乙酸,故仪器应干燥防止乙酸酐水解,

故答案为:防止乙酸酐水解;

(2)控制温度在85℃~90℃,小于100℃,应使用水浴加热,

故答案为:水浴加热;

(3)乙酰水杨酸为微溶于水的物质,加入盐之后可以使乙酰水杨酸与NaHCO3溶液作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乙酰水杨酸钠,便于与聚合物分离,

故答案为:使乙酰水杨酸与NaHCO3溶液作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乙酰水杨酸钠,便于与聚合物分离;

(4)①加热时温度不能过高,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可用温度计控制温度,防止乙酰水杨酸受热分解,为充分冷凝,是冷水充满冷凝器,应从下端进,上端出,

故答案为:控制反应温度,防止温度过高,乙酰水杨酸受热分解;b;

②水杨酸易溶于乙酸乙酯,而乙酰水杨酸难溶于乙酸乙酯,而使二者充分分离,

故答案为:水杨酸易溶于乙酸乙酯,冷却结晶时大部分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很少结晶出来;

(5)水杨酸含有酚羟基,遇氯化铁溶液呈紫色,具体方案为:向水中加入少量产品,然后滴加FeCl3溶液,若有紫色出现,说明产品中有水杨酸;若无紫色出现,说明产品中不含水杨酸,

故答案为:水杨酸易溶于乙酸乙酯,冷却结晶时大部分水杨酸仍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很少结晶出来;

(6)n(水杨酸)==0.0145mol,n(醋酸酐)==0.053mol,则理论上生成乙酰水杨酸0.0145mol,产率为=84.3%,

故答案为:84.3%.

解析

解:(1)乙酸酐容易发生水解生成乙酸,故仪器应干燥防止乙酸酐水解,

故答案为:防止乙酸酐水解;

(2)控制温度在85℃~90℃,小于100℃,应使用水浴加热,

故答案为:水浴加热;

(3)乙酰水杨酸为微溶于水的物质,加入盐之后可以使乙酰水杨酸与NaHCO3溶液作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乙酰水杨酸钠,便于与聚合物分离,

故答案为:使乙酰水杨酸与NaHCO3溶液作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乙酰水杨酸钠,便于与聚合物分离;

(4)①加热时温度不能过高,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可用温度计控制温度,防止乙酰水杨酸受热分解,为充分冷凝,是冷水充满冷凝器,应从下端进,上端出,

故答案为:控制反应温度,防止温度过高,乙酰水杨酸受热分解;b;

②水杨酸易溶于乙酸乙酯,而乙酰水杨酸难溶于乙酸乙酯,而使二者充分分离,

故答案为:水杨酸易溶于乙酸乙酯,冷却结晶时大部分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很少结晶出来;

(5)水杨酸含有酚羟基,遇氯化铁溶液呈紫色,具体方案为:向水中加入少量产品,然后滴加FeCl3溶液,若有紫色出现,说明产品中有水杨酸;若无紫色出现,说明产品中不含水杨酸,

故答案为:水杨酸易溶于乙酸乙酯,冷却结晶时大部分水杨酸仍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很少结晶出来;

(6)n(水杨酸)==0.0145mol,n(醋酸酐)==0.053mol,则理论上生成乙酰水杨酸0.0145mol,产率为=84.3%,

故答案为:84.3%.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比色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