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班高中生以《我们与网络》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二个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到了以下材料:

  文化部7月27日发布通知称,近来,以“黑帮”为主题的网络游戏在一些网站公然流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文化部要求各地立即查处“黑帮”主题的非法网络游戏。文化部称,“黑帮”主题的网络游戏,以“黑帮”、“黑社会”、“黑手党”、“江湖”、“教父”、“古惑仔”等为主要题材,突出表现“黑社会”打、杀、抢、奸、骗等反社会行为,渲染血腥暴力,鼓动、教唆游戏用户在游戏中扮演“黑社会”成员,赞美“黑社会”生活,严重威胁、扭曲社会的法制和道德规范,极易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有人说:“整治网络环境不利于满足人们对文化多层次的需求。”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2分)

  ①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6分)②整治“黑帮”等专项活动,就是为了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反对各种落后、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6分)③意识形态领域可以并存多种形式的文化,但要对文化的价值有所认识,不只看其形式,更要把握其内容。(6分)

  热点题例的把握既要看其内容,也要把握其时政背景。做到教材内容与大政方针的有机统一;评析类的限定则要求有评有析,做到评价与分析的统一;不能只顾观点忽略材料,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 “正能量”是2012年网络流行语,它是指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与消极、颓废、不思进取的“负能量”思想文化形成鲜明对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记者寻晓燕随手用微博记录下的长沙公交司机冯建湘停车扶盲人过马路的小善举,最终发酵为湖南省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正能量”新闻,让人不得不感叹真善美自在人心,也惊叹微博强大的传播力量。“7·21”北京特大暴雨时,在微博的号召下,有近300辆私家车参与救援活动,接送被困人员500多人次。“台风来袭,外卖的生意会大增,台风大雨中骑车送外卖很危险,请大家尽量少叫外卖。”“台风天,请别叫外卖”等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材料二 对互联网依法实施管理,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为了遏制“负能量”的传播,中国根据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对互联网进行依法管理。少数西方国家一方面加强对本国互联网的控制,另一方面却指责其他国家限制互联网信息自由流动,鼓吹互联网自由,并传播本国文化、价值观。为达到目的,他们甚至不惜制造谣言、煽动仇恨,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负能量”的重要来源。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如何利用微博等现代媒体传播“正能量”。(9分)

正确答案

①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②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性,推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③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管理,正确引导舆论。(每点3分)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要求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回答。本题为措施类主观试题。回答本题时注意要结合材料中的“微博等现代媒体”的作用。首先考生要调动相关知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内容,然后考生要从紧扣题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以及我国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等方面回答。本题难度不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尊重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实践证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分)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3分)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2分)

(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知识指向明确,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我们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这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决定的,是由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________,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正确答案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断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断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理由。(10分)

(3)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结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4分)

正确答案

(1)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规律,;(3分)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3分)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借鉴世界优秀文化;(3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分)要突出中国特色,发挥比较优势。(3分) (1点3分,4点即可)

(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4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③教育成就人生,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3)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外文化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我们既要“引进来”,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2分)②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是为了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2分)

试题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十二五规划中对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对应着这些要求回答体现的哲学道理,从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分析和解读这些要求。(2)该题的原理是文化生活知识,理由即要回答为什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从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对人的教育、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等方面具体回答。(3)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对应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回答。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体现了联系,是为了发展,从这两个角度具体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丝绸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也不仅仅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承载文化的载体。 某集团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核心技术,每年开发新产品320多个、设计新花型3500多种、设计品牌女装850多种款式。上海APEC峰会各国首脑的“唐装”,2008北京奥运会的青花瓷礼服,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颁奖礼服,一个个顶级盛会,向世人展示了传统企业的国际形象。该集团把原本传统的丝绸产业,做成了融合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于一身前途无限的新兴产业。

(l)有人说,该公司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文化创意”。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理由。(10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该集团的成功之道对于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启示。(16分)

正确答案

(1)①赞成。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公司通过文化创意,就是充分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把“丝绸”这一文化载体做成了前途无量的新兴产业。

②不赞成。单独的意识不能改造世界,必须要有“丝绸”作为载体,必须要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丰富多彩的产品,做成新的产业。

(2)①要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丝绸”、“唐装”“青花瓷”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5分))

②文化发展离不开创新。该公司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核心技术,是创新的结果。(5分))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文化创意,生产文化产品,打造文化产业,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6分))

试题分析:(1)是一道哲学辨析题,要从唯物主义角度去说明理由。对这一观点要辩证地分析,要分两种情况去作答。①从意识能动作用角度看,赞成该观点。②从物质决定意识角度看,不赞成该观点。因为单独的意识不能改造世界。题中观点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

(2)是一道文化生活试题。题目套回答该集团的成功之道对于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启示。做此题关键要归纳出该集团的成功之道。然后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措施去回答。该集团的成功之道有:正确对待了传统文化;坚持了文化创新;发挥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深圳市的做法是: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让那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2011年12月20日,年近七旬的范伯伯晨练摔倒受伤,众路人接力救援令其热泪盈眶,感叹说“深圳不缺好心人”。

(1)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深圳市是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8分)

(2)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请谈谈你准备如何做?(9分)

正确答案

(1)①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③制定救助行为保护法规,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使道德建设与法律法规相协调。

④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⑤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⑥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每点2分,答对4点得满分8分)

(2)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每点3分,共9分)

试题分析:

(1)该题需要结合深圳市的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概括,通过深圳市的行为理解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具体的可行的措施。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体回答。

(2)怎样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是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考核,学生只需根据所学要点回答即可,难度不大。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从实际行动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在实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众多新词里特别闪亮的一个。美丽中国·展示人性之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同学们参加该活动的意义。(12分)

材料二  近年来,从“最美”现象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到国家,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

(2) 结合材料二,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16分)

正确答案

(1)(12分)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3分)②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③有助于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3分)④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2分)⑤促进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

(2)(16分)①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分)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2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③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④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2分)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从点滴消失做起。(2分)

试题分析:(1)该题是意义了题目,对学生参加的活动性质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对哪些方面有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和总结,对学生整合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该项活动,通过宣传最美人物事迹,弘扬最美精神,从而让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影响,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2)“如何加强”说明该题是措施类题目,需要回答具体做法,措施要围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进行表述,大致范围固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学生需要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和准确理解,特别强调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从具体做法上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

材料一 天津市政府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市,近年来天津市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作为展示天津精神和天津文化的城市名片——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集综艺剧场、音乐厅、多功能厅为—体的天津大剧院陆续与观众见面,海河教育园区已完成一期工程,十几所高校入园。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 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 97.7%,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工程,群众性文化活动走在全国前列。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天津市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理由。(8分)

材料二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百多年来,杨柳青年画影响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华民族有突出的贡献。杨柳青年画所创造的“连年有余”这个形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文化部公布的518项首批中国非物质遗产名录。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关知识,请你就天津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几条合理化建议(6分)

正确答案

(14分)(1)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有效实现和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大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8分)

(2)提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扩大天津传统文化的国家影响力;开发新的产品,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6分)

试题分析:(1)分析天津市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理由,可以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进行回答,包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学生的思路要开阔,回答的范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即可。(2)就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提建议,是措施类题目。回答时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可以考虑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开发新产品不断创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微博在中国迅速发展,时时刻刻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微博具有媒体性、大众化等特点。微博问政使政府能更广泛、更直接地听到广大网民的“同期声”。微博既可以有效地对权力进行监督,也可以传播失时、低俗的信息,是把“双刃剑”。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文化建设应该如何正确发挥微博的作用。(12分)

正确答案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的色彩斑斓。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 ,属于大众传媒,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并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 ②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文化建设要加强对微博的管理、正确引导。 ③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微博具有媒体性、大众化等特点,要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公民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12分)

试题分析:该题要对微博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个全面的、辩证的认识,既要看到微博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又要看到其消极作用。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微博传播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抵制其消极作用,加强对微博的管理和引导,提高公民的修养和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下一知识点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走进文化生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