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表述能够反映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开始转危为安②日本逼迫中国军队撤出华北

③日本军队镇压了学生运动④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A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方针政策,这是中共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下列各项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①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②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和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③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的决定

④1956年中共八大决定党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从根本上讲是

A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

B从共产国际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

C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想路线

D从失败转向胜利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面诗句都摘自毛泽东诗词,其中描写长征的是

A“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B“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氏、方志敏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小明同学看过毛泽东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运动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A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D井冈山具备开辟根据地的条件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24年1月,李大钊发表声明称:“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中国国民党只能容纳我们这一班的个人,不能容纳我们所曾加入的国际的团体。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中共代表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合作

B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中共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

D国共合作的方式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抗日战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国共的十年对峙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