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把普选由个别逐步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三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国家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能,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截至2008年3月9日下午2时,提案审查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772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92人,占委员总数的89.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材料四 我们中国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西方民主主要是选举民主,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说,选举的时候公民是主人,选完了以后公民是奴隶。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还有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并不像选举民主,选的时候很高兴,选完以后就不能更改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未能实现普选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没有完成;人民进步的程度(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尚不足。

(2)变化: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3)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4)作用: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的参政议政。

(5)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全书》

元丰(宋神宗年号)以前犹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为耻。     ──《辍耕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并一度引发了戒缠足和兴女学运动;辛亥革命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女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成果是大学女禁的开放、一定程度上的男女社交公开和婚姻自主的起步。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特点》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占全体代表10.4%的69名妇女出席了会议。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1993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32.44%。1994年国务院各部委有女正副部长16名,全国有女省长、副省长18名。在全国517个城市中,有300多名女性当选为正副市长。

──《中国妇女的状况》

请回答:

小题1:据材料一,提取妇女在古代社会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3分)

小题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妇女解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突出表现(3分),并概括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小题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2分)

正确答案

(1)男尊女卑,妇女的依附性;提倡从一而终,剥夺了女子的婚姻幸福;缠足陋习,残害妇女身心健康。(3分)(2)维新变法时期,废陋习,兴女学;辛亥革命时期,男女平权、女子参政;五四时期,开放大学,社交公开,婚姻自主。(3分)原因: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推动。(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3)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泛参与国家管理);基本权益受到法律保障。(2分)

试题分析:(1)“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可以得出男尊女卑,妇女的依附性;“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可以得出 提倡从一而终;“宋末遂以大足为耻” 可以得出缠足陋习流行。

(2)注意题干信息“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并一度引发了戒缠足和兴女学运动”可以得出维新变法时期,废陋习,兴女学; “辛亥革命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女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 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时期,男女平权、女子参政; “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成果是大学女禁的开放、一定程度上的男女社交公开和婚姻自主的起步”可以得出五四时期,开放大学,社交公开,婚姻自主。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应从多角度概括,如经济上近代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政治运动或政治变革的推动;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注意题干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占全体代表10.4%的69名妇女”“1993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32.44%”“1994年国务院各部委有女正副部长16名”说明妇女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泛参与国家管理)。“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说明基本权益受到法律保障。

点评: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

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作出系统的归纳。比如:材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就要弄清观点发表者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观点的正误及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等等。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如:

(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年,×年,2009年。将新中国60年的历程,放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中,或许更能清晰地判断,我们从什么样的位置出发,又走到了什么样的地方。

这三个节点,涵盖了五千年中华由“天朝上国”变为“劣等民族”的迷茫和愤慨,凝聚了一个古老国度从“东亚病夫”到“少年中国”的奋进和努力,标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和巨变。它们串起了中国跌宕起伏的近现代史,呈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三个世纪……

材料二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两个“×年”分别是哪年?试列举发生在第二个节点的重大政治事件。(4分)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中国曾效仿过哪些“西方民主模式”?据其结果可得到什么启示?(6分)

正确答案

(1)1840年,1949年。(2分)评说: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并通过《共同纲领》;②举行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成立;③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分)

(2)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2分)效仿: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2分)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国家发展阶段相适合。(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第(1)题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由‘天朝上国’变为‘劣等民族’”“社会主义新中国从‘站起来’”可知这分别为1840年鸦片战争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影响;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的第一小问即回答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第二小问即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三枚,表现了4个经典的重大事件。邮票的主图选用的是纪实性的照片。(9分)

回答:

(1)小明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纪念邮戳,他应该去哪些省份?

(2)前两枚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大约相隔了多少年?

(3)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三枚邮票的选题有何深刻的政治、理论寓意?(6分)

正确答案

1.安徽、四川;

2、约30年;

3.第一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理论,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胜利);第二枚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第三枚中国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并保持了港澳的繁荣和稳定,也证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正确。或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边缘知识不超过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60年就是一部执政的中

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小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请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和人民政府为完成“更伟大”“更艰苦”的任务,1952年前在经济、对外政策两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3年以后,中共和人民政府充分地展示了执政能力。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1954、1955这两年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制度和外交两方面探索上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3)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在60年的执政实践中最严最的失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1978年以来,中共和人民政府全面实行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也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请结合中共和人民政府在国家统一和经济体制两方面的革命性设想来评价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中共和人民政府的执政实践得失中分析这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对策: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积极恢复国民经济。外交: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一系列外交方针。

(2)民主政治建设: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活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步人世界外交舞台。

(3)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4)国家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了港澳的回归,加快了解决台湾侗题方面的步伐。经济体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5)启示:制订政策必须结合国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与时俱进。

下一知识点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