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与生活
- 共11560题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末,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拥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此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某中学高二(1)班的学生对此颇感兴趣,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围绕“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的主题进行探究,请你一并参与其中。
第一小组的同学了解到,雷锋出生在旧社会一个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然而他没有在逆境中沉沦。解放后,他先后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并成为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他从事的是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驾驶员等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但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省吃俭用捐助受灾群众;利用休息时间到车站扶老携幼;出差时,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但做了好事却从不留姓名。1962年,22岁的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
(1)请你从文化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角度,说说雷锋的成长足迹和雷锋精神对我们人生的启示。(12分)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在时尚嗅觉敏锐的年轻人中间,一股时尚风又悄然兴起:雷锋帽、大茶缸子、帆布绿背包,这些曾一度被封上“老土”标签的玩意如今又刮出了时尚风,几家大型电子网购网站甚至打出了“雷锋帽”售罄字样。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有同学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利用雷锋的影响力也可以生意兴隆”。
(2)你是否支持他的观点?请你从文化与经济关系进行论证。(4分)
(3)每年的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学校拟在校园内宣传雷锋精神,请你以雷锋精神为题,设计两幅标语。(4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雷锋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应该向雷锋学习。(4分)②文化的影响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国家号召向雷锋学习,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学雷锋的环境并激励着我们成长。(4分)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雷锋精神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4分)
(2)支持。经济是基础,对文化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4分)
(3)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中学生;学雷锋精神,树校园新风;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
试题分析:(1)该题需要回答文化的作用及文化对人的影响,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塑造人生等几个方面具体回答雷锋成长足迹和雷锋精神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2)市场经济中利用雷锋的影响力也可以是生意兴隆,这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故支持该同学观点。
(3)设计宣传标语要注意标语简洁、明了,体现主题,围绕在学校内宣传雷锋精神这个特定的情境要求设计合适的标语即可。
(14分)2012年6月18日14时7分许,在一气呵成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取得成功。
材料一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实现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的建造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无人”到“载人”,从“单人”到“多人”,从“单飞行器”到“多飞行器连接”这个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承载了中国航天人无数的心血,他们不断突破,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6分)
材料二 航空航天事业的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在这个工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中国航天人不断攻坚克难;同时它还带来7倍于本身的经济效益,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同时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手段,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巨大力量。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8分)
正确答案
(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航天工作者不断突破,推动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体现了这一点。(2分)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航天事业虽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2分)③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从无人航天器到载人多航天器连接,承载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航天事业的成功不仅能鼓舞航天人攻坚克难,而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综合国力。(2分)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载人航天精神”能够鼓舞中国航天人不断攻坚克难,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2分)③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能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2分)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2分)
试题分析:(1)该题的原理是发展的观点,要总结发展的原理内容,从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过程、发展的状态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对应回答。具体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系列过程分别体现了发展的什么原理。(2)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体现文化的作用,要注意总结文化的作用有哪些,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等角度回答。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广东省今后将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预计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然而,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城镇化。近年来,该省致力于建设“文化强省”“幸福广东”,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质。目前,广东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正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8分)
正确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幸福广东,构建和谐社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广东城镇化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塑造人生。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要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广东综合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原理限定文化的作用,材料限定为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题型为依据类主观题,文化的作用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塑造人等方面去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幸福广东,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广东城镇化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要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广东综合国力。注意理论与材料的合理对接。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载人飞船阶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空间实验室阶段,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突破了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成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之前完成,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題。
材料二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人类求索真理的哲学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6 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材料二中“公众科学素养的髙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作简要评析。(4分)
(3)针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并对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出方法论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实践活动。(2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各阶段取得的成果来自于科学实验的实践,并不断地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深化认识。(2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载人航天工程三个阶段的实践反映了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空间,认识科学真理的发展历程。(2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2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壮大综合国力。(2分)
(3)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通过教育传播科学文化。(2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应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分)(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原理限定为“求索真理的知识”,考生应该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去组织答案,首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体现了实践的特征;认识论的核心原理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依据材料信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各阶段取得的成果来自于科学实验的实践,并不断地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深化认识,可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动力的结论;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载人航天工程三个阶段的实践反映了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空间,认识科学真理的发展历程。
(2)为评析题,公众科学素养属于可以还原成课本文化这一概念,联系课本文化的作用作答,从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个人的影响去组织答案;
(3)是两小问,前者为文化生活,要注意从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去思考,第二问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建议,注意要有针对性。
材料: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曲阜揩木雕刻、临沂柳编、聂家庄泥塑、菏泽鲁锦、枣庄柳琴戏……山东省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凝聚着民族智慧和文化精华。近年来,山东省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推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炮制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进入人们生活,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给传承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的意义。(10分)
正确答案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能够增加传承者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政府和传承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物质保障。(3分)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消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3分)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4分)
试题分析:“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设问是回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的意义,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点来展开。
材料一:幸福感的增强一方面要得益于人民外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提升与改善,另一方面要得益于人民内在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精神品味、理想追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与陶冶。这两者都需要文化的发展和支撑。
材料二:政府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中,不仅需要强力推动干部发展现、政绩观的根本转变,更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民意倒逼改革,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需要文化的发展和支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为政府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出几点措施并从哲学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本身具有经济功能,文化生产力在现代总体格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在注重文化传承和文化吸纳的基础上,促进改革和开放,发展和壮大经济。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各方面的力量。③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因此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需要文化的发展和支撑。
(2)“略”(答案不唯一,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有理皆可。如: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要从关注民生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依据: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政府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要综合考虑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没、公共服务等领域。依据: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性。政府要注重倾听民意。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山东省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如下目标:2010年全面实现20个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2015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2010年完成乡镇服务站点改造提升,40%的村服务点达到规范化要求;2010年全省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活动室;2010年全省实现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2010年全省一半左右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2015年覆盖所有行政村。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山东省政府重视文化建设的依据。(12分)
正确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文化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文化能够塑造人生。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能够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题以山东省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建设知识的理解。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能够塑造人生、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回答。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某校高二(8)班同学开展“走进世博”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感知世博】情景一,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二: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世博】情境三:2014年第二届世界夏季青年奥运会将在南京举办。为支持青奥会,高二(8)班同学计划高考后参观上海世博会,回宁后准备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向市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3)请说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与南京实际相结合的哲学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③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3)①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取其精华”,“洋为中用”。③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吸取它国在城市发展中的先进理念,解决共性问题,又要突出南京地方特点,具有南京人文特色。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从1985年英国伦敦的第一届世博会开始,人类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势。世博会成为多国文化融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帖: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跟帖: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自然提升了。
请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
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
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图案是“和谐中华,活力山东”。该会徽创意以11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古汉字小篆繁体“中华”的“华”字;造型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四喜人” “同心结”的手法,寓意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华,全民全运”的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昭示“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会徽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山东文化传统特色的特征元素:其中的几何形构成元素来源于山东济南出土的战国时期“错绿松石铜豆”上的“几何勾连雷”纹饰。色彩将山东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颜色与奥林匹克五环色彩融合为一体。构图文字应用了中、英文和阿拉伯数字。会徽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新形象。
(1) 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设计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届全运会的主题口号: 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宣传口号:抓住承办全运会机遇,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热情欢迎八方来宾……
(2)根据文化的力量,分析说明上述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为十一届全运会成功举办以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十一运会徽设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十一运会徽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时代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实现了文化创新。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十一运会徽设计博采众长,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实现了文化创新。④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的新形象。(巧妙融入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合区域文化特色,实施创新,可加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一运的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把筹办全运会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属于先进健康的文化。它必将使十一运成为全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有力推进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促进山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增强山东的综合实力。
材料一:中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注: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达到5%以上的规模
材料二:从全球市场范围看,美国影视产品已取得绝对优势地位。为挺进中国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近年来,美国大片越来越注意植入中国元素。《功夫熊猫2》对中国元素的利用也是淋漓尽致的:皮影戏般的画风,打太极配拉二胡,青城山的烟雨蒙蒙,四川民居、店铺、红色灯笼……据报道,公映两天票房破亿,最终目标是入袋6个亿。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你从材料一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阐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功夫熊猫2》取得票房成功的经验,请你为提高我国动漫产业的的竞争力支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文化软实力还有待加强。②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2)①推进文化创新,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②弘扬传统文化,做好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培养高素质的动漫人才,面向文化市场,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材料一:山东省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如下目标:2011年全省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活动室,到2015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2011年全省一半左右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到2015年覆盖所有行政村。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山东省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农村改革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2)某校高二(6)班学生在《文化生活》探究课上,围绕“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展开研讨。请你参与其中,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能够使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③文化能够塑造人生。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能够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促进农村改革的发展,提升山东省农村的竞争力。
(2)①立足实践,抓住机遇,发挥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铸造齐鲁文化新辉煌。③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齐鲁文化。④大力发展山东文化产业,打造有重要影响和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齐鲁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述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抗震救灾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抗震救灾精神正是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生动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②抗震救灾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提供不懈的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升华,弘扬这一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弘扬这一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灾后重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⑤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辨析题: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种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先进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危害人的进步。
(3)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