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 共305题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研究思路:
信息材料:该地区景观及气候资料图(图10和图11)。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4分)
(2)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2分)
(3) 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考察时发现,该地区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 。根据材料,简述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众多;土壤为红壤。(4分)(答对4点得满分)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 (1分) 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1分)
(3)水土流失(1分); 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3分)(答对3点得3分)
(1)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2)根据信息可知,该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优势是水热条件充足。不足是人均耕地少,规模小。(3)该位置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从经济,生态等方面综合分析。
(36分)左图是世界某区域的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图,右图是该区域农牧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左图分析该地区不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在极干旱时,人们大量利用水资源可能带来哪些问题?(10分)
(2)右图南部为__________农业带,中部、北部为________农业带。并分析图5中A地区牧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3)简要分析左图中B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0分)
(4)推测图示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说明理由。(8分)
正确答案
(1)特点:东部和南部沿海降水和河湖水丰富,中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较少。(4分)
问题:截取大量河流径流,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咸潮);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甚至诱发地震;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答对其中三点可得6分)
(2)混合农业(羊与小麦混合经营) 粗放畜牧业(牧牛、牧羊)(4分)
A地区地下水丰富,且多为低盐水,适宜牲畜饮用;草场广布,故发展了牧牛和牧羊业。(4分)
(3)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草场;东水西调,解决淡水资源不足;发展生态农业,使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培育良种;种植饲料;有效利用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适应性。(答对其中5点可得10分)
(4)东部和南部沿海人口城市较稠密,中西部稀疏。因为东部南部地区气候适宜,地势较平坦,海陆交通便利。(8分)
(1)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和地下水的分布分析:东部和南部沿海降水和河湖水丰富,中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较少。在极干旱时,人们大量利用水资源截取大量河流径流,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咸潮);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甚至诱发地震;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
(2)根据图示:右图南部为混合农业农业带,中部、北部为粗放畜牧业农业带。A地区地下水丰富,且多为低盐水,适宜牲畜饮用;草场广布,故发展了牧牛和牧羊业。
(3)B地区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降水少,所以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草场;东水西调,解决淡水资源不足;发展生态农业,使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培育良种;种植饲料;有效利用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适应性。
(4)因为东部南部地区气候适宜,地势较平坦,海陆交通便利。所以东部和南部沿海人口城市较稠密,中西部稀疏。
13.材料一:读我国27°N局部地区剖面图。
材料二:下图是“长江、黄河、尼罗河和亚马孙河的干流剖面图及流域内水能蕴藏量表”。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根据当地垂直植被带分布规律判断,甲处植被带应为__________
(2)①、②、③为同一条河流干流形成的三个谷地,从上游向下游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该河流是材料二图中四条河流中的__________河流。(填代号)
根据材料二回答:
(3)四河流中,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河流是__________,河流航运最繁忙的是__________,干流中下游沿岸人口稀少的是__________(填代号)。
(4)③河与④河中下游地区夏季共同的主要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和旱灾。为防治该气象灾害,近年来在两河干流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分别是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5)图中①河三角洲地区面积不断缩小,试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1)常绿松林
(2)①②③ ③
(3)① ③ ②
(4)暴雨洪涝 三峡工程 小浪底工程
(5)上游来水量减少;带到下游泥沙量减少,海水入侵
略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4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6分)
正确答案
(1)盆地 从水系(向心状)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
面高,再从等高线(500米)判断,该地形为盆地。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
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区域面积广。
(3)流域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入海口泥沙沉积少,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
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入海口附近大陆架窄
小,泥沙较难沉积成陆)
本题考查非洲局部区域地理环境。
(1)根据河流水系分布特征结合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图中地形。
(2)影响河流流量的基本因素:气候(降水因素)、河流水系特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等。
(3)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成因:一河流下游地势低平;二河流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
淤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而此处河流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也是从这样的思维分析。
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 和“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1)描述左下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简析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形成原因。
(3)比较A、B两地年降水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
(2)甲地日照时数较长,主要是位于大陆内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较多;乙地主要是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晴天多;丙地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又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及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晴天多,因而日照时数最长。
(3)A地降水总量较B地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半年
原因: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控制多雨,冬半年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南季风控制干燥少雨。
B地降水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冬半年
原因:夏半年受强盛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干燥少雨,冬半年能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带来一定降水。
(1)根据气候中降水的丰富程度分析光照时间规律。
(2)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形成原因从大庆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3)AB二地降水受气候的影响,气候的成因就是二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图10为我国南北方景观示意图。
图10
材料二:图11为2008年2月初我国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图11
材料三: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月初,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1)材料一中甲图反映的是 地区的景观,乙图反映的是 地区景观。(4分)
(2)结合材料一信息,完成下表。(8分)
(3)根据材料二和三中的信息可知,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其原因是 。(5分)
(4)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雨雪天气,对该区域的 作物和 作物的生长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9分)
正确答案
.(1)北方,南方。(4分)
(2)如下表:(每项1分)
(3)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或南多北少,东多西少)(2分) 东南沿海受夏季风的影响(1分),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远(1分),受海洋影响较小(1分)。
(4)油料(1分) 糖料(1分) ①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1分),南方暖湿气流活跃(1分),冷暖两股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而形成“锋面”(1分),且势力均衡(1分),为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而稳定的环流条件;②副热带高压偏强(1分),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1分),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1分)。
此题综合考察了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以及主要原因。
读图中甲、乙两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说明A、B两山脉的走向,结合两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分析其对各自所在区域冬季气候的影响。(10分)
(2)与b河相比,a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是什么?(8分)
(3)世界旅游日,主题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许多国际旅行社把“末日游”看作是巨大的商机。水城威尼斯成为“末日游”景区中的一员,其直接原因可能是 ( )(2分)A.海水回灌 B.珊瑚虫大量死亡 C.沿岸降水增多 D.冰川消融
(4)B山脉以北的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分析该地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指出该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8分)
正确答案
(1)东西(2分)A:有利于冬季盛行西风深入内陆,使该地受海洋影响大(4分)
B:对冬季偏北风南下有阻挡作用,加大了南北温差(4分)
(2)a河汛期在冬季无结冰期(4分)
流域几乎都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湿润 (4分)
(3)A(2分)
(4)开矿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1分)地下采空,地面塌陷;(1分)
堆放矿石,占用土地;(1分)环境污染(1分)
完善交通设施(1分)坑口电站(1分)
化工等加工工业部门(1分)循环经济(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为阿尔卑斯山,B为秦岭,AB山脉为东西走向,A所在区域冬季受西风影响,东西走向山脉有利于西风进入;B所在区域,冬季吹偏北风,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
(2)b位于秦岭以北1月均温小于0度,河流有结冰期,A为阿尔卑斯山以南,1月均温大于0度,温和湿润,河流无结冰期。
(3)因其位于地中海,气候变暖是海平面上升,易出现海水回灌如河流,使河水水质变差,故选A项。
(4)B以北为黄土高原,能源资源丰富,但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山西能源开发出现的环境问题分析本题。开发矿产,破坏地表植被,乙出现水土流失;只开采不回填,会出现地表下陷;固体废物随意堆放,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出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如:建坑口电站,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地理坐标为 。
(2)A在B的 方向;从A至B,其最近航向为 。
(3)BC间的最短距离为 。
正确答案
、 (1)C点的地理坐标为(50°S,45°E)
(2)A在B点 正东 方向;从A至B, 其最近航向为先 向西南,再向西北
(3)BC间的最短距离为 4440km 。
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C点的地理坐标为(50°S,45°E)。A,B在同一条经线上,A在B的正东方向,从A至B走最大圆其最近航向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B、C间纬度相差40°,二者相距40×111=4440千米。
该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平面以下地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该图位于 (南、北)半球,判断理由是 。(3分)
(2)此季节,图示陆地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判断理由是
。(4分)
(3)图示区域自然带呈现 分异规律。(1分)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2分)
(5)近年来,d处河流三角洲向海洋延伸的速度明显加快,其成因最可能是
。(2分)
正确答案
(1)南(1分) 地处大陆西岸,洋流自南向北流;沿海地区有亚热带常绿林(2分)
(2)温和(1分)湿润(1分) 海洋等温线向南弯(较高纬)、陆地等温线弯向北,表明时值冬季,当地受盛行西风控制。(2分)
(3)垂直地域(1分)
(4)AB(2分)
(5)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河流泥沙含量增加;(1分)在河流入海口处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速度加快。(1分)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1)图示沿海为亚热带常绿林,反映该地区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故判断位于南半球。(2)图示季节等温线的分布,在陆地“凸高为低”气温较周围低,故判断为南半球的冬季,故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3)图示沿海的自然带与山区形成常绿阔叶林好落叶阔叶林的差异,体现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4)图示a位于岩浆岩附近,故石灰岩可能发生变质,正确;b处为背斜,具有储油结构,正确;c处为向斜,挖隧道,适宜在背斜结构;错误;c处位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b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5)河口三角洲扩展说明泥沙沉积,主要从上游的泥沙输入分析。
读某地区示意图和该区甲国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要分析甲国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的差异。(2分)
(2)乙国狭窄的国土上聚集着大小温泉两万余处,请说出其主要原因。(3分)
(3)描述图中C所在丘陵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5分)
正确答案
(1)西部地形平坦,多为平原,以耕地为主;中、东部多丘陵、山地,以草地、林地为主。(2分)
(2)乙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活跃,岩浆活动频繁,众多的火山活动带来大量的地热资源。
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下水丰富。(3分)
(3)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多酸性红壤。(5分)
试题分析:
(1) 图示甲国为地处朝鲜半岛的韩国,西部地形平坦,多为平原,以耕地为主;中、东部多丘陵、山地,以草地、林地为主。
(2)乙国为日本,乙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活跃,岩浆活动频繁,众多的火山活动带来大量的地热资源。
(3)C为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多酸性红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