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                          

──蔡邕《独断》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皇帝”称号是谁建立的?根据材料二分析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2)军机处这一机构是哪一皇帝设置的?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4分)

(3)在我国,君主专制结束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2分)大权独揽、皇权至上等(2分)(2)雍正帝(2分)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3)1912年(2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2分) 

试题分析:(1)结合课本可知“皇帝”称号是“秦始皇”所建;第二小问皇帝制度特点,依据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并结合所学进行概括解答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2)主要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依据“雍正年间,用兵西北。”或根据所学知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第二小问军机处的影响,可结合课本中我们对于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军机处的职能及特点等方面的学习进行进行综合回答即可;(3)我国君主专制的结束,要结合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来进行解答,根据民主革命的历程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从而结束了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其标志性事件显然应该是清帝退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法制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一、二,与《秦律》相比,《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进步?(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部宪法的特点。(2分)

(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秦律的特点:①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2分)②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2分)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2分)

(2)进步: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 和“终身制”,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4分)

(3)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2分)

(4)趋势:民权取代君权;民主取代专制。(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的秦始皇和雅典的伯利克里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他们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12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或皇权至上。(2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分)秦朝的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1分)

(2)伯利克里实行民主制度,其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2分)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2分)公民大会成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为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政,为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这样就把本城邦的人民最大限度凝集起来。(1分)

(3)作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本题只要能够把秦始皇与专职主义中央集权、伯利克里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联系即可运用基础

知识进行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3)材料三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3分)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4分)

材料四  关于台湾问题,胡锦涛指出,当前台海局势仍十分复杂敏感。“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是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反对“台独”、遏制“台独”势力的冒险活动,符合中美双方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  

-----2004年10月25日胡锦涛会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2)第一次: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占台湾。(2分)

第二次:1946—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逃往台湾。(2分)

(3)中 国 政 府、香 港 地 区 和英 国。(3分)“一国 两 制”符 合三 方 共 同 利 益,有 利 于 香 港 的 稳 定 和 繁 荣 发 展。 (4分)

(4)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4分)

试题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其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依据材料“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依据材料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结合所学知识,1946—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

(3)依据材料中“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三方面”指的是中国政府、香港地区和英国;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看出实行“一国两制”是符合三方共同利益,有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4)依据材料四中“‘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反对“台独”、遏制“台独”势力的冒险活动,符合中美双方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可以看出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小题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6分)

小题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小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8分)

小题4: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2分)理由: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2分)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的先例。(2分)

小题1: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4分)

小题1: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2分)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2分)

小题1:时代背景: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6分)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以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等相关知识点,同时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概括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概括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概括出材料中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各自优势。

小题1:主要考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进步意义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以及明末清初专制主义强化的背景下思想家对改良想法。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郡县制实行的背景的理解,要求学生能从政治制度的转变的角度认识制度转变是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下一知识点 :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