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当反应2SO2+O2⇌2SO3达到平衡后,通入少量18O2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

AO2

BSO2、O2

CSO2、SO3

DSO2、O2、SO3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存在原子有S原子、16O原子、18O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物质,二氧化硫、氧气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而三氧化硫在同样的条件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氧气,所以18O2中的18O通过化合反应存在于SO3中,SO3 中的18O通过分解反应会存在于SO2中,最终SO3、SO2、O2中都含有18O.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德阳校级月考)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SO2溶于水和H2SO3分解

BH2跟I2化合成HI和HI分解

CSO2跟O2化合成SO3和SO3分解

DNH3与HCl化合生成NH4Cl和NH4Cl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SO2溶于水得到亚硫酸,H2SO3分解得到二氧化硫和水,属于可逆反应,故A不选;

B、加热条件下,H2跟I2化合成HI,HI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为碘单质和氢气,属于可逆反应,故B不选;

C、高温催化剂作用下,SO2跟O2化合成SO3,同时三氧化硫分解,属于可逆反应,故C不选;

D、NH3与HCl化合生成NH4Cl是无条件的,NH4Cl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不属于可逆反应,故D选.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于反应2SO2+O22S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2 mol SO2和足量的O2反应,可生成2 mol SO3

B达到反应限度时SO2、O2、SO3的分子数之比一定为2:1:2

C达到反应限度时SO2的消耗速率必定等于O2的生成速率的2倍

D若反应在恒容容器中进行,气体密度保持不变,可以判定反应到达平衡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2mol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SO3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2mol,故A错误;

B、平衡时SO2、O2、SO3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与化学计量数没有必然的联系,达到平衡状态,一定满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不变,故B错误;

C、平衡时,O2的生成速率等于O2的消耗速率,故SO2的消耗速率为O2的生成速率的2倍,故C正确;

D、若反应在恒容容器中进行,气体密度等于混合气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质量守恒,体积恒定,所以气体密度始终保持不变,气体密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不一定到达平衡,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定温度下,对某一反应 A(g)+3B(g)2C(g),反应放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是可逆反应

B反应有限度

C1molA与3molB混合充分反应能得到2mol的C

D反应限度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故A正确.

B、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即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达到最高限度,故B正确.

C、因为存在可逆反应,所以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故C错误.

D、反应限度受反应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浓度等,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

①2NaHCO3Na2CO3+CO2↑+H2O       CO2+H2O+Na2CO3═2NaHCO3

②SO2+H2O═H2SO3                      H2SO3═SO2+H2O

③2SO2+O22SO3                     2SO32SO2+O2

④NH3+HCl═NH4Cl                      NH4ClNH3↑+HCl↑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①该组中,两个反应的条件不一样,不属于可逆反应,故错误;

②该组中,两个反应在同一条件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属于可逆反应,属于可逆反应,故正确;

③该组中,两个反应在同一条件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属于可逆反应,故正确;

④该组中,两个反应的条件不一样,不属于可逆反应,故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2015春•青海校级月考)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气)+2Y2(气)⇌Z(气)的反应,X2、Y2、Z的起始浓度依次为0.2mol/L、0.3mol/L、0.3mol/L,当反应达到其最大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的是(  )

Ac(Z)=0.45mol/L

Bc(X2)=0.3mol/L  c(Z)=0.1 mol/L

Cc(X2)=0.5mol/L

Dc(Y2)=0.5mol/L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则:

              X2(气)+2Y2(气)⇌Z(气)

开始(mol/L):0.2     0.3       0.3

变化(mol/L):0.15    0.3       0.15

平衡(mol/L):0 05     0        0.45

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

               X2(气)+2Y2(气)⇌Z(气),

开始(mol/L):0.2      0.3       0.3

变化(mol/L):0.3     0.6         0.3

平衡(mol/L):0.5     0.9         0

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05<c(X2)<0.5,0<c(Y2)<0.9,0<c(Z)<0.45,

故选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可逆反应2SO2+O2⇌2SO3,若用2mol SO2和1mol 18O2在一定条件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反应,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

A容器中只有三氧化硫

B18O原子存在于氧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中

C生成2 mol 三氧化硫

D18O原子只存在于三氧化硫与氧气中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SO218O2反应生成SO3中含有18O,同时SO3分解生成SO2和O2,则SO2中含有18O原子,则18O原子存在于O2、SO2和SO3中,根据可逆反应不会进行彻底,2mol SO2和1mol18O2在一定条件下,不会全部转化为三氧化硫,即生成三氧化硫的量小于2mol.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变化一定不可逆的是(  )

A溶解

B水解

C电解

D电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是互逆的过程,故A错误.

B、水解与中和是互逆的过程,故B错误.

C、电解是在电流的作用下将不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反应,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反应的条件不同,一个有电源,一个没有电源.所以是不可逆的,故C正确.

D、电离与结合成分子是互逆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2SO2+O2⇌2SO3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下列对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选择适宜的条件,SO2和O2就能全部转化为SO3

B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就完全停止了,即正逆反应速率均为零

C如果反应前充入由18O原子组成的O2,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18O在所有物质中都存在

D在工业合成SO3时,要同时考虑反应速率和反应能达到的限度两方面的问题

正确答案

C,D

解析

解:A、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最大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所以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故A错误;

B、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可逆反应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不是反应停止,故B错误;

C、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在达到平衡的体系中,充入由18O原子组成的O2后,SO2、O2、SO318O都出现,故C正确;

D、在工业合成SO3时,既要考虑反应时间又要考虑转化率,即要同时考虑反应速率和反应能达到的限度两方面的问题,故D正确.

故选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目前主要采用“接触法”进行生产.下列对于反应2SO2+O2⇌2SO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选择适宜的条件,SO2和O2就能全部转化为SO3

B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就完全停止了,即正逆反应速率均为零

C在达到平衡的体系中,充入由18O原子组成的O2后,SO218O含量减少,SO318O含量增多

D在工业合成SO3时,要同时考虑反应速率和反应能达到的限度两方面的问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最大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所以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故A错误;

B、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可逆反应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不是反应停止,故B错误;

C、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在达到平衡的体系中,充入由18O原子组成的O2后,SO2、SO318O含量都增多,故C错误;

D、在工业合成SO3时,既要考虑反应时间又要考虑转化率,即要同时考虑反应速率和反应能达到的限度两方面的问题,故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平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