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4分)金属钛素有“太空金属”、“未来金属”等美誉。工业上,以钛铁矿为原料制备二氧化钛并得到副产品FeSO4·7H2O(绿矾)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TiO2+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水解;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含有少量SiO2杂质;其中一部分铁元素在钛铁矿处理过程中会转化为+3价。

(1)黑钛液中生成的主要阳离子有TiO2+和Fe2+,写出步骤①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步骤②中,加入铁粉的主要目的是       

(2)步骤③中,实现混合物的分离是利用物质的    (填字母序号)。

  a.熔沸点差异    b.溶解性差异    c.氧化性、还原性差异

(3)步骤②、③、④中,均涉及到的操作是       (填操作名称);在实验室完成步骤⑤“灼   烧”所需主要仪器有                 

(4)请结合化学用语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步骤④中将TiO2+转化为Ti(OH)4 的原因:

                

(5)可以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液与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反应生产硫酸锰(MnSO4,易溶于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6)实验室通过下面方法可测定副产品绿矾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

a.称取2.85g绿矾产品,溶解,在250mL容量瓶中定容;b.量取25.00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c.用硫酸酸化的0.01mol/L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19.00mL(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MnO4-+H+→Fe3++Mn2++H2O 未配平 )。

计算上述样品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         (用小数表示,保留二位小数)。

正确答案

(14分)(1)FeTiO3+2H2SO4===FeSO4+TiOSO4+2H2O; (2分)

将Fe3+转化为Fe2+并防止Fe2被氧化 (2分)

(2)b  (1分)              

(3)过滤 (1分)  坩埚(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不填不扣分,填错扣分,“坩埚”错别字不给分)(2分)

(4)溶液中存在平衡:TiO2+ + 3H2O Ti(OH)4 + 2H+,当加入热水稀释、升温后,

平衡正向移动,生成Ti(OH)4。 (2分)

(5)MnO2 + 2Fe2+ + 4H+ ="==" Mn2+ + 2Fe3+ + 2H2O  (2分)

(6)   0.93(2分)

试题分析:(1)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酸溶后得TiO2+和Fe2+,所以步骤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TiO3+2H2SO4===FeSO4+TiOSO4+2H2O;因为一部分铁元素在钛铁矿处理过程中会转化为+3价,所以加入铁粉目的是将Fe3+转化为Fe2+并防止Fe2被氧化;

(2)步骤③中,冷却、结晶将物质分离,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的不同,所以答案选b;

(3)步骤②、③、④中都是固、液分离,所以涉及到的操作是过滤;步骤⑤“灼烧”所需主要仪器有坩埚、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

(4)步骤④溶液中存在平衡:TiO2+ + 3H2O Ti(OH)4 + 2H+,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当加入热水稀释、升温后,平衡正向移动,生成Ti(OH)4

(5)废液中含有未结晶的Fe2+,与二氧化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3+、Mn2+,离子方程式为MnO2 + 2Fe2+ + 4H+ ="==" Mn2+ + 2Fe3+ + 2H2O ;

(6)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规律,n(FeSO4·7H2O)=5n(KMnO4),250mL的溶液中n(FeSO4·7H2O)=19.00×10-3L×0.01mol/L×10×5=9.5×10-3mol,所以绿矾样品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9.5×10-3mol×278g/mol÷2.85g=0.93。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活性炭可用于处理大气污染物NO。在1 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

活性炭(无杂质),生成气体E和F。当温度分别在T1℃和T2℃时,测得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1)请结合上表数据,写出NO与活性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上述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为K1,在T2℃时的平衡常数为K2

①计算K1               

②根据上述信息判断,T1和T2的关系是       (填序号)。

a.T1>T2      b.T1<T2      c.无法比较

(3)在T1℃下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不能改变NO的转化率的是       (填序号)。

a.增大c(NO)      b.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        d.移去部分F

正确答案

(1)C+2NON2+CO2 (2)①9/16 ②c (3)ab

(1)由T1℃、T2℃时,活性炭、NO物质的量变化与E、F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可知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1∶1,由此写出化学方程式。(2)①T1℃时,NO的平衡浓度为0.04 mol/L,而CO2、N2的平衡浓度均为0.03 mol/L,则K1=9/16(注意活性炭为固体)。②由于无法判断反应的热效应,故无法判断T1和T2的关系。(3)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因此选择a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分)一定温度下,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其起始浓度分别为:c(N2)=2mol/L,c (H2 ) =3mol/L,此时压强为5.05×105Pa, 达平衡后测得NH3占总体积的25%。(1)求平衡时的压强;(2)平衡时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   

正确答案

(1) 4.04 ×10Pa    (2)7.75

N2(g)+3H2(g)2NH3(g)

4mol   6mol         0

a     3a              2a

4--a     6---3a           2a

2a/(10-2a)×100%=25%    a==1mol

P1:P2===N1:N2    P1==5.05×105Pa  

N1==10mol           N2==8mol     P2==4.04×105Pa

M==(4mol ×28g/mol+ 6mol ×2g/mol)/8mol ===15.5g/mol

D====7.75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分)分别为0.6mol和0.5mol的A、B两种气体,充入0.4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   mC(g)+2D(g),经5min达到平衡,此时C为0.2mol。又知在此反应时间内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1·min-1,回答下列问题:

(1)m值为                 

(2)B的转化率为                      

(3)平衡时容器内物质的总物质的量为                         

正确答案

(1)2 (2分)(2) 20% (2分)(3)1.1mol(2分。没单位扣1分)

(1)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1·min-1,则生成D是0.1mol·L-1·min-1×0.4L×5min=0.2mol,物质的变化量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m=2。

(2)生成C是0.2mol,则消耗B是0.1mol,所以B的转化率是0.1÷0.5×100%=20%。

(3)由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所以物质的量也是不变的,即还是1.1mol。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一定温度下2 L的恒容容器甲中,加入2 mol碳和2 mol CO2发生如下反应: C(s)+CO2(g) 2CO(g) ΔH>0,测得容器中C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ΔS  0(填“>”、“<”或“=”)。在    (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 

(2)列式并计算上述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通入CO2,则CO2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不变”或“无法确定”)。 

(4)相同温度下,2 L的恒容容器乙中加入4 mol碳和4 mol CO2,达到平衡。请在图中画出乙容器中C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预期结果示意图。(注明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

(5)相同温度下,2 L的恒容容器丙中加入4 mol碳、4 mol CO2和4 mol CO。开始反应时v     v(填“>”、“<”或“=”)。 

正确答案

(1)> 较高 

(2)K=c2(CO)/c(CO2)=1.242/0.38≈4.0

(3)减小

(4)

(5)>

(1)根据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熵值增加的,由于反应是吸热反应,根据ΔG=ΔH-TΔS,要使该反应自发进行,ΔG<0,则需要在高温下。

(2)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是0.76 mol,则消耗CO2是(2-0.76) mol="1.24" mol,所以生成CO是2.48 mol,因此CO2和CO的浓度分别是0.38 mol/L和1.24 mol/L,所以K=c2(CO)/c(CO2)=1.242/0.38≈4.0。

(3)增大CO2的浓度,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CO2的转化率降低。

(4)由于CO2的浓度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的时间减少。设消耗CO2 x mol,则生成CO为2x mol,所以有K=c2(CO)/c(CO2)=x2/(2-0.5x)=4.0,解得x="2" mol,据此可画出示意图。

(5)由于此时c2(CO)/c(CO2)=22/2=2<4.0,所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A和2molB两种气体相混合于容积为2L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2min末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生成了0.8molD,并测得C的浓度为0.4mol/L,请填写下列空白:

(1)x值等于              

(2)A的转化率为           

(3)生成D的反应速率为            

(4)如果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则平衡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在此温度下,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         

(6)如果上述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从逆反应开始进行,开始加入C和D各4/3mol,要使平衡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与原平衡时完全相等,则还应加入      物质    mol。

正确答案

(1)x=2  (2)60%  (3)0.2 mol / (L·s)

(4)不变  (5)k=1/2     (6)B   4/3

考查可逆反应的有关计算,一般采用三段式。

(1)达到平衡状态, 生成了0.8molD,并测得C的浓度为0.4mol/L,所以生成C是0.4mol/L×2L=0.8mol,由于变化量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x=2.

3A(g)+B(g)2C(g)+2D(g)

起始量(mol)      2     2         0      0

转化量(mol)     1.2    0.4       0.8     0.8

平衡量(mol)     0.8    1.6       0.8     0.8

所以(2)A的转化率为1.2÷2×100%=60%。

(3)生成D的反应速率为

(4)反应前后体积不变,所以如果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平衡不移动,因此平衡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不变。

(5)在此温度下,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

(6)C和D各4/3mol,相当于A是2mol,B是2/3mol。要使平衡等效,则必需使A和B的物质的量分别都等于2mol,因此还需要加入4/3mol的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研究小组对一元有机弱酸HA在溶剂苯和水的混合体系中的溶解程度进行研究。在25℃时,弱酸HA在水中部分电离,当HA浓度为时,其电离度为0.20(电离度=已电离的HA分子数/起始HA的总分子数);在苯中部分发生双聚,生成(HA)2。该平衡体系中,一元有机弱酸HA在溶剂苯(B)和水(W)中的分配系数为K,K=C(HA)B/C(HA)W=1.0,即达到平衡后,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A在苯和水两种溶剂中的比例为1:1;其他信息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25℃时水溶液中HA的电离平衡常数K1=___________。

(2)25℃,该水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已知:1g2=0.3,lg3=0.5)在苯体系中H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3)在苯中,HA发生二聚:2HA(HA)2,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自发进行,则___________0。

(4)25℃混合体系中,HA在苯中发生二聚,若测得某时刻溶液中微粒浓度满足=130,则反应向___________方向进行。

正确答案

(1)mol/L  (2)3.2,  40%    (3)<   (4)正

试题分析:(1)HA在水溶液中电离:HAH++A-,根据电离度为0.20,c(H+)=3.0×10-3mol/L×0.20=6.0×10-4mol•L‾1,则K=6.0×10-4mol•L‾1×6.0×10-4mol•L‾1÷(3.0×10-3mol•L‾1—6.0×10-4mol•L‾1)=1.5×10-4mol•L‾1。(2)pH=-lg(H+)=-lg(6.0×10-4)=3.2;达到平衡后,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A在苯和水两种溶剂中的比例为1:1,c(HA)=3.0×10-3mol•L‾1—6.0×10-4mol•L‾1=2.4×10-3mol•L‾1,转化的HA为4.0×10-3mol•L‾1—2.4×10-3mol•L‾1=1.6×10-3mol•L‾1,所以在苯体系中HA的转化率为,1.6×10-3mol•L‾÷4.0×10-3mol•L‾1×100% ="40%" 。(3)该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自发进行,T较小时,∆H-T∆S<0,因为反应物质的量减小,即∆S<0,所以∆H<0。(4)由(2)中数据可算出2HA(HA)2的平衡常数K=8.0×10-4mol•L‾1÷(2.4×10-3mol•L‾12=146,=130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2分)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发生反应:N2+3H22NH3

(1)该反应是否属于氮的固定?     (填“是”或“否”)

(2)充分反应后,       (填“能”或“不能”)得到2 mol NH3?为什么?      

(3)下列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4)若经5s后,剩下的N2为0. 5 mol,则用H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多少?

5s末NH3浓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

(1)是;       (2)不能;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3)AD       (4)0. 15 mol·L1·s1;0. 5 mol·L1

(1)游离态的氮直接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是氮氮固定,所以该反应属于氮的固定。

(2)由于这是1个可逆反应,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发生反应,不可能生成2mol氨气。

(3)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均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是化学平衡状态。所以A正确。平衡时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物质之间的浓度不一定相等或满足某种关系,因此B不正确。选项C中反应速率的方向是相同的,所以不能说明。由于反应前后体积是变化的,所以压强也是变化的。因此当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可以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4)                            N2+3H22NH3

起始量(mol)                    1    3       0

转化量(mol)                   0.5   1.5      1.0

平衡量(mol0                   0.5   1.5      1.0

所以用H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此时氨气的浓度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共10分)已知合成氨反应为:N2 + 3H22NH3,在一定温度下,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N2和5molH2,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经过2min后达到平衡状态并测得NH3为0.4mol,求:

(1)以N2表示这2min内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2)此时氢气的转化率?

(3)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保留1位小数)

(4)平衡时容器中的压强与开始压强之比?

(5)平衡时容器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正确答案

(1)0.05 mol/L.min  (2)12%  (3)6.7%    (4)33/35   (5)10g/mol

N2 +    3H2         2NH3

2mol  5mol        0

0.2mol   0.6mol            0.4mol

1.8mol   4.4mol            0.4mol

V(N2)=0.2mol/2L.2min=0.05 mol/L.min ﹠H2=0.6mol/5mol=12% 

NH3℅=0.4mol/6.6mol="6.7%"   p2/p1=n2/n1=6.6mol/7mol="33/35"

M=m/n=(28×2+5×2)/6.6mol=10g/mol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7分)在一个盛有催化剂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压强,进行以下反应:N2+3H2⇌2NH3已知加入1 mol N2、4 mol H2时,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NH3(见表中已知项),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保持平衡后各组分体积分数不变,对下列编号①~③的状态,填写表中空白。

已知编号

始态的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NH3

物质的量(mol)

N2

H2

NH3

已知

1

4

0

a

 

 

1

0.5a

1.5

6

0

 

m

n( n≥4m)

 

 

正确答案

① n (N2)="0" (1分)    n (H2)="0.5" (1分)    ② n(NH3)="1.5a" (1分)

③始态NH3为:2(n-4m)  (2分)   平衡时NH3为(n-3m)a   (2分)

(1)在保持恒压时要使平衡等效,则最初的投料的比值是相同的,根据题意可知最初的氮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是1︰4的,所以通过方程式换算后的氮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必须满足1︰4。在实验③中设氨气的物质的量是x,则xmol氨气可以生成0.5xmol氮气和1.5xmol氢气,则一定有,解得x=2(n-4m)mol。平衡是等效的,所以各种物质的含量分别是相同的,所以平衡时氨气的物质的量是不同的。氨气的物质的量和起始时氮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下一知识点 :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平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