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若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一定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B.过滤时,为了加快过滤速率,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内搅拌

C.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到另-烧杯

D.做焰色反应的铂丝,用硫酸洗涤后,再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才可使用

E.向溶液中加盐酸酸化的BaCl2,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有SO42-

F.证明某盐中含有NH4+的方法是:取该盐加入强碱溶液加热,如果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便证明有NH4+

G.除去硝酸钾固体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钾,所进行的实验步骤依次是:配成较高温度下的浓溶液、降温结晶、过滤

H.用灼烧法鉴别棉织品和毛织品,有焦臭味的是毛织品

(2)有一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Cl、Na2SO4、CuCl2、Ba(NO32、K2CO3、K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现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将该粉末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②在滤出的沉淀中加入稀硝酸,部分沉淀溶解,同时产生无色气体;③取滤液做焰色反应,可以看到黄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不到紫色火焰.由上述现象可推断:一定有______

(3)、实验室为完成某一实验,需用240mL 0.1mol/L 的Na2CO3溶液,现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应用托盘天平称取十水碳酸钠晶体______ g.

(2)在配制Na2CO3溶液时需用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

(3)若实验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则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______.(填字母)

A.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      

B.忘记将洗涤液加入容量瓶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加水至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E.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

F.Na2CO3•10H2O已失去部分结晶水

(4)取配好的碳酸钠溶液10毫升,加水稀释到50毫升,稀释后碳酸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mol/L.

正确答案

解:(1)A.不能用蒸馏水润湿试纸,但若湿润,测定NaCl的pH也无影响,则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可能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玻璃棒不能在过滤器内搅拌,易将滤纸捣破,起不到过滤作用,故B错误;

C.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然后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

D.焰色反应的铂丝,用盐酸洗涤,硫酸不挥发,干扰实验,故D错误;

E.加盐酸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则不一定有SO42-,故E错误;

F.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检验方法中试纸不合理,故F错误;

G.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K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配成较高温度下的浓溶液、降温结晶、过滤可得到硝酸钾,故G正确;

H.毛织品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焦臭味,则用灼烧法鉴别棉织品和毛织品,故H正确;

故答案为:GH;

(2)①将该粉末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则一定不含CuCl2,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则一定含Ba(NO32

②在滤出的沉淀中加入稀硝酸,部分沉淀溶解,同时产生无色气体,则沉淀为碳酸钡、硫酸钡的混合物,;

③取滤液做焰色反应,可以看到黄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不到紫色火焰,则一定含Na2CO3、Na2SO4,不一定含NaCl,一定不含K2CO3、K2SO4

综上所述,一定含Na2CO3、Na2SO4、Ba(NO32

故答案为:Na2CO3、Na2SO4、Ba(NO32

(1)实验室没有240mL容量瓶,需要选用250mL容量瓶配制溶液,需要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L×0.25L=0.025mol,需要十水碳酸钠晶体的质量为:0.025mol×286g/mol=7.15g,需要称量7.2g十水碳酸钠晶体,

故答案为:7.2;

(2)溶液配制操作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冷却后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并将该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还需要的玻璃仪器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3)A.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容量瓶中少量的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及溶液的体积没有影响,不影响配制结果,故A错误;

B.忘记将洗涤液加入容量瓶,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B正确;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C错误;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加水至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D正确;

E.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热的溶液体积偏大,冷却后体积变小,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E错误;

F.Na2CO3•10H2O已失去部分结晶水,导致称量的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F错误;

故答案为:BD;

(4)取配好的碳酸钠溶液10毫升,加水稀释到50毫升,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稀释后碳酸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0.02mol/L,

故答案为:0.02.

解析

解:(1)A.不能用蒸馏水润湿试纸,但若湿润,测定NaCl的pH也无影响,则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可能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玻璃棒不能在过滤器内搅拌,易将滤纸捣破,起不到过滤作用,故B错误;

C.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然后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

D.焰色反应的铂丝,用盐酸洗涤,硫酸不挥发,干扰实验,故D错误;

E.加盐酸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则不一定有SO42-,故E错误;

F.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检验方法中试纸不合理,故F错误;

G.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K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配成较高温度下的浓溶液、降温结晶、过滤可得到硝酸钾,故G正确;

H.毛织品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焦臭味,则用灼烧法鉴别棉织品和毛织品,故H正确;

故答案为:GH;

(2)①将该粉末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则一定不含CuCl2,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则一定含Ba(NO32

②在滤出的沉淀中加入稀硝酸,部分沉淀溶解,同时产生无色气体,则沉淀为碳酸钡、硫酸钡的混合物,;

③取滤液做焰色反应,可以看到黄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不到紫色火焰,则一定含Na2CO3、Na2SO4,不一定含NaCl,一定不含K2CO3、K2SO4

综上所述,一定含Na2CO3、Na2SO4、Ba(NO32

故答案为:Na2CO3、Na2SO4、Ba(NO32

(1)实验室没有240mL容量瓶,需要选用250mL容量瓶配制溶液,需要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L×0.25L=0.025mol,需要十水碳酸钠晶体的质量为:0.025mol×286g/mol=7.15g,需要称量7.2g十水碳酸钠晶体,

故答案为:7.2;

(2)溶液配制操作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冷却后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并将该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还需要的玻璃仪器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3)A.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容量瓶中少量的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及溶液的体积没有影响,不影响配制结果,故A错误;

B.忘记将洗涤液加入容量瓶,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B正确;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C错误;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加水至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D正确;

E.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热的溶液体积偏大,冷却后体积变小,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E错误;

F.Na2CO3•10H2O已失去部分结晶水,导致称量的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F错误;

故答案为:BD;

(4)取配好的碳酸钠溶液10毫升,加水稀释到50毫升,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稀释后碳酸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0.02mol/L,

故答案为:0.0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6春•泰安月考)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可能铁粉不足,铜离子未反应,故A错误;

B.将Fe(NO)2样品溶于稀H2SO4后,酸性条件下,NO3-能把Fe2+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变红,不能说明Fe(NO32晶体已经变质,故B错误;

C.KBrO3溶液中加入少量苯,然后通入少量Cl2,有机相呈橙色,说明该反应中有Br2生成,Br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0价,所以KBrO3是氧化剂,则Cl2是还原剂,Br2是还原产物,所以不能说明氧化性Cl2>Br2,故C错误;

D.葡萄糖溶液与新制Cu(OH)2混合加热,生成了砖红色沉淀,证明了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该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A错误;

B.Cu和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u+2Fe3+=Cu2++2Fe2+,所以没有黑色沉淀生成,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故B错误;

C.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形成氧化膜,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住了熔化的铝,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C错误;

D.苏打为碳酸钠,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二氧化碳,则观察到均冒气泡,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遵义校级期中)从第一次学生实验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在进行实验时,出现许多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实验中,应该克服不规范的操作.请找出下列图示中正确的实验操作(  )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洗气装置中导气管遵循“长进短出”原则,否则易导致氢氧化钠溶液被排出而达不到实验目的,故A错误;

B.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右手食指顶住塞子,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使溶质尽可能的被萃取,故B正确;

C.量筒只能量取溶液,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配制溶液,如果稀释浓硫酸,应该将量筒紧贴烧杯口,把浓硫酸倒入烧杯中并不断搅拌,防止放出的热量使局部温度过高而溅出液体,故C错误;

D.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胶头滴管应该悬空,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A用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

B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C用BaCl2溶液鉴别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

D用NaOH溶液和分液漏斗萃取溴水中的溴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NH4Cl受热易分解,应采用冷却热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故A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很明显,而氯化钠基本不变,当温度降低时,硝酸钾溶解度迅速减小,氯化钠基本不变,所以降低温度时,硝酸钾迅速析出,氯化钠不析出,故B正确;

C.BaCl2溶液与K2SO4溶液生成BaSO4沉淀,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Cl沉淀,不能鉴别,故C错误;

D.氢氧化钠能与溴水反应,不能做萃取剂,故D错误.

故选B.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