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 共1171题
下图为“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地区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约有 人。(2分)
(2)从城市化水平来看,该地区的国家类型和这类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分别是
(4分)
(3)若该图表示我国某城市的功能分区且该城市盛行东北风,则比较合理的布局是:图中字母 表示工业区; 表示居民区; 表示卫生防护带。防护带中可以设置的建筑是 。(4分)
正确答案
(1)33.3; 1000万 (2分)
(2)发展中;(2分) ①起步晚,发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较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任答两点) (2分)
(3)A C B B (4分)
试题分析:
(1)阴影部分为城市人口,空白为农村人口,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结合上题,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发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较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3)A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为工业区;C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为住宅区;B在两者之间为卫生防护带;防护带中可以设置的建筑为消防车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城市化及特点、城市功能布局。
材料一 墨西哥西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mm,内地750-1000mm,墨西哥南部为1000-2000mm。
材料二:客户工业,即免税临时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包装材料等生产资料,在墨西哥加工组装后用于再出口的工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硅谷企业的许多新工厂纷纷落户莫西卡利。截止到2002年4月,墨西哥客户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316家,其中80%集中在北部边境地区。
材料三:墨西哥地形及城市分布图
(1)从海陆位置和地形角度简述该国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6分)
(2)分析墨西哥东南部与西北部降水量差异的原因。(10分)
(3)分析客户工业在莫西卡利地区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8分)
正确答案
(1)海陆位置:沿海少,内陆多(2分)地势:大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2分)原因:沿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内陆高原气候凉爽(2分)
(2)东南部地区纬度低,东北信风从海洋带来水汽较多(2分)受暖流影响大,受地形抬升,降水多(2分)西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受山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2分);受副热带高气压和沿岸寒流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4分)
(3)紧邻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电子产品组装需求量大,靠近美国,方便大量生产资料进出口(4分);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 (4分)。
试题分析: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墨西哥城市分布特点是沿海少,内陆多;大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主要原因是墨西哥位于热带地区,沿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内陆高原气候凉。
(2)影响降水的因素有位置海陆、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墨西哥东南部纬度低,东北信风从海洋带来水汽较多,受暖流影响大,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西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受山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受副热带高气压和沿岸寒流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根据莫西卡利地区的位置判断其紧邻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电子产品组装需求量大,靠近美国,方便大量生产资料进出口;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
(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咖啡最理想的种植条件是温度介于15℃至25℃之间的温暖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为1500~2000 mm,还要有肥沃的土壤,最理想的海拔为500~2000 m。里约热内卢州人口为 6094183(2005年),占巴西1. 7亿人口的8.47%。该地区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城镇人口占 95%,乡村人口占 5%。下图为巴西东南部区域图。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乙所在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特征。(6分)
(2)简要分析巴拉那河干流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3)简述甲地区有利于咖啡种植的条件。(6分)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约热内卢城市化可能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地处平原,面积广阔;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河网密布,水量较大;土壤肥力较低等。(答对1点得2分,对3点得6分)
(2)巴拉那河由高原流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巴拉那河干支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大。(落差和流量两方面,共6分。分析一定要摆出依据再到结论,如此才给3分。否,酌情扣分)
(3)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海拔适中;气温适宜,降水丰富;土壤肥沃;靠近大西洋和巴西的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合理即可,对1点得2分,对3点得6分)
(4)生产、生活密集,大量燃烧能源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人口和产业集中,大量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城市大气、水、土地污染带来的环境恶化;人口大量迁入,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答对1点得3分,对2点得6分。分析一定要摆出依据再到结论,否,酌情扣分)
试题分析:
(1)乙是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面积广阔;地处赤道,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地形平原,河网密布,水量较大;土壤肥力较低。
(2)巴拉那河地处由巴西高原流向拉普拉塔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巴拉那河干支流众多,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大。
(3)咖啡是热带作物,喜湿喜热。甲地区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海拔适中;热带草原气候,气温适宜,降水丰富;土壤肥沃;靠近大西洋和巴西的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发达;近港口,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4)里约热内卢在巴西国土的东南部,南临大西洋,是巴西第二大工业城市,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化的发展,这里生产、生活密集,大量燃烧能源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人口和产业集中,大量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城市大气、水、土地污染带来的环境恶化;人口大量迁入,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读“某区域发展变化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图中所示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 、
、 。
(2)一般来说,在区域发展的早期,该地_______________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区域发展的中期,_____________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区域发展的晚期;三大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
正确答案
(1)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围出现卫星城,交通线路不断增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2)农业 工业 三 二 一
本题考查区域城市化发展。
(1)直接从图示的区域发展中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周围出现若干卫星城;交通线增多,交织呈网络状;
(2)区域发展早期即传统农业为主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区域发展的中期,即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在区域发展的晚期,即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征,形成“三、二、一”格局。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1中叙述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 (双选)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________水平。
(4)由图甲和图乙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各自特点,填入下表:
正确答案
(1)逆城市化
市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市区边缘交通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
(2)B、C
(3)经济发展
(4)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快。
本题考查两类国家的城市化。
(1)逆城市化,使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小城镇地区转移,造成乡村人口增加,而市中心人口减少。逆城市化形成的原因: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市中心地价上升,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环境优美;二是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倒退;且逆城市化过程的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的人口迁移,只是居住地的变更,而不是人口就业由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故AD错误。
(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两类国家的城市化特征: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