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 共1171题
读“我国华北地区某中等城市信息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图中a—e表示小麦种植业、花卉与乳牛业、工业、商业、住宅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的情况,请将字母填入表中。(8分)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 的高低。读图可知,在距离市中心 公里范围内,最有可能形成住宅区。(4分)
(3)根据地租水平的高低,综合考虑环保等因素,化工厂应选择在1、2、3、4四处中
的 处,选择理由是
。(4分)
(4)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功能分区,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2分)
A.5——大型超市 B.6——小麦种植 C.7——飞机场 D.8——钢铁厂
正确答案
(1)
(2)租金 12—20公里
(3) 2 此处远离市区,地租较低;临近河流,水源充足;位于河流下游,避免对城市造成水污染;位于盛行风的垂直方向,避免对城市造成大气污染。
(4) A
试题分析:
第(1)题,城市功能分区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付租能力。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住宅用地、工业、花卉与乳牛业、小麦种植业。
第(2)题,由左图曲线的交点可以判断,b(12—20千米)最有可能形成住宅区。
第(3)题,华北地区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化工厂既有大气污染又有水污染,布局在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河流的下游,城市的外围,符合的是2。
第(4)题,5位于城市的中央,可以布局大型超市;小麦种植应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地价比较便宜,地势平坦、面积较大的地方,6位于市区的边缘,不适合;飞机场的布局应远离城市,7不符合;8位于河流的上游,不宜布局工业企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布局原则。另外本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代表城市的人口增长”示意图甲和“阶段性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乙,完成下列问题。(7分)
(1)A城市属于 国家,城市化处于图乙中的 阶段,B 城市化处于图乙中的 阶段。
(2)从城市化水平比较,A、B城市中,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 (填字母)。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4)B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 现象,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正确答案
(1)发展中国家 ② ③
(2)B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逆城市化 城市中心区衰落
试题分析:
(1)读图甲,从1970年到2000年,A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快,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应的是图乙中的②;B国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很高,对应的是图乙中的③阶段。
(2)由上题分析可以判断,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B国家。
(3)城市化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B城市位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口由中心向郊区流动,导致城市中心区衰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古代,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今天,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和旅游中心。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连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
(1)根据材料回答,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哪些?(4分)
(2)武汉市作为区域服务中心地,其主要服务内容有哪些?(2分)
(3)从古到今武汉市的服务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省会城市。(4分)
(2) 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气象等方面。(2分)
(3)服务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交通方式由内河航运为主,逐渐扩大到海陆联运、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通讯事业也发展迅速。(4分)
本题考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问题。(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和河流;社会经济因素有: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2)城市既是区域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经济、文化、服务的中心。(3)随着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城市的服务范围扩大。
(5分)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3分)试说明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2)(1分)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3)(1分)此过程被称为 。
正确答案
(1)城市数量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形成了城市带
(2)增大 (3)城市化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
(1)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2)城市化过程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3)城市人口的增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是城市化的表现。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为研究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通过搜集并查阅相关材料,分别绘制了市区1960年、1990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图。试比较三幅图回答问题。(26分)
(1)描述该市从1960年到1990年城市化特征;(答对3点得9分)
(2)该城市从1990年到2010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什么?(答对3点得9分)并分析市中心区工业向郊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1)城区面积由小到大(或城市规模扩大、 城区工业区由少到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城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答对3点得9分)
(2)人口、工业区向郊区迁移;城区周围新建绿化带;郊区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答对3点得9分)
市中心区土地价格升高,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土地价格较低。(8分)
试题分析:
(1)从图形中可以看出城区用地面积在扩大; 城区工业区数目在增多,出现了商业区,说明城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由城市化的发展可推知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
(2)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市人口、工业区向郊区迁移;城区周围新建了绿化带;郊区出现了卫星城和高速公路等。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市中心区土地价格升高;再加上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土地价格较低。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因素考虑,工业区要向城外郊区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